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Ari Hoenig:Billie's Bounce解析

Ari Hoenig是誰?
傳說這是一位得了四肢分離焦慮症的重度患者,症狀為四肢不停的拆節奏
只要手腳打到同樣的time meter就會崩潰(以上純屬虛構)。
這位紐約現代爵士圈最前線的鼓手以他複雜多變又精準無比的鼓技著稱,
在奇數拍中瘋狂的玩Poly-rhythm
或在不同Time meter間的變換更是他如吃飯喝水般自在的絕活。
對各種拍子的sub-division瞭解透徹,是讓他在節奏上如此游刃有餘的主因。

 Ari在Youtube曾經分享過一個「Billie’s Bounce變奏曲」。這個影片中,Ari示範了如何在4/4拍的樂曲上極盡拆拍、變拍之能事。讓我們先來一起看看這個影片:


 影片的示範流程如下:

0’14-0’35:主題旋律
0’35-0’56:ride/hi-hat打half time,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0’56-1’17:ride/hi-hat打3 in 4(一拍半為新的time meter),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17-1’38:ride/hi-hat打3對4,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38-1’59:ride/hi-hat打原速,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59-2’18:ride/hi-hat打4對3,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2’18-2’37:ride/hi-hat打double time,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2’38-3’06:主題旋律

其實要算他怎麼拆的很簡單,數數一個chorus裡面他在ride打了幾個pulse,再去和原速度的4(一小節四拍)x 12(共12小節)=48個pulse除一除就知道了。由此推想,3 in 4中會是32個pulse;3對4會有36個pulse;4對3會有64個pulse,至於Half time和double time…當然就是除半跟乘2,分別是24和96個pulse。

他在half time到原速時,因為是和要塞跟「3」有關的東西,因此都是把原速的swing 8th note想成三連音來拆拍子,而4對3及double time則是要塞「4」,所以是把原速的swing 8th note想成16分音符來拆拍子。以下的圖表是表示各個不同的time meter間,Ari的ride會打的點:

以Half time為例,Ari應該會將一小節4個beat分別12個三連音,然後分別打在第1、第7和第11個三連音上,就變成新pulse上的swing feel,其他的可以此類推。但是有幾個點可以注意:

(1)3 in 4中相鄰兩個pulse間會變成”5″個三連音和”4″個三連音,沒有辦法變成平均等值的pulse。如果想要真的玩精準的變拍,把一拍半當做新的time meter,得要把原速度的beat想成even的才行。
(2)3對4的新pulse中,可以像圖中把點放在第1, 第5和第8個三連音上,也可以把點放在第1、第5和第7個三連音上。但是當然1/5/8的組合聽起來會比較像”swing”,1/5/7的組合聽起來是even的。
(3)double time聽起來會是even的。但是因為速度已經很快了,所以比較感覺不出來。

至於實際應用面,除了half time與double time外,其實3 over 4是最常見的。舉例來說,下面有幾個玩3 over 4的例子:

Gilad Hekselman When will the blues leave?
這張鼓手正是Ari,在trade的時候有玩了一下
Eldar Djangirov Straight, no Chaser 在第二遍的主題玩了整整一輪的3 over 4
Dave Holland High Wire
主旋律中部份橋段有玩

此外,Ari也有另一套訓練的影片是在教大家如何更精準的對到拍子的sub-division。舉例來說你可以手打三連音的第二個音,唱例如Billie’s Bounce的主題,swing 8th node是放在三連音的第一和第三個音。當然也可以在節拍器開第二個音的狀況下用樂器演奏主題。其他練習包括手打一拍半,或是其他數目的三連音grouping來唱主題,會是個非常好的練習。更何況手打嘴唱的練習連走路坐車通勤時都可以練呢(要注意不要太專心而撞到別人就是了)。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今天!薩克斯風手Chris Cheek發表新作【Saturday Songs】!!

90年代的紐約爵士音樂圈有三位厲害的薩克斯風手都叫Chris,最知名的一位是奪得91年Monk Competition第三名、現已雄踞當代爵士主流樂壇領導地位的Chris Potter。另兩位名氣雖有所不及,卻也都是備受圈內同儕敬重的人物。一是經常和Jim Black、Tim Berne、Dave Douglas、Skúli Sverrisson、Hilmar Jensson等前衛人物廝混的Chris Speed。另一則是風格遊走於主流和前衛之間的Chris Cheek。
三位音樂家中,Chris Cheek無疑是最低調的一位。出道二十多年來,作品僅只有四張!其他時間,Cheek大量地為人作嫁,錄了好幾十張擔任Sideman的專輯,近年更廣 受歐洲爵士音樂人的邀請赴歐錄音與演出。睽違上一張作品,2006年的【Blues Cruise】達十年之久,Cheek總算在今天推出新作品【Saturday Songs】了!

在介紹新專輯之前,先讓我這個腦粉來協助大家回顧Cheek 的過往。我個人非常喜歡Cheek情感十足的聲音,雖然主要樂器是Tenor,卻讓人感覺彷彿是吹著Alto或Soprano般清亮、醇潤的音色。他的演 奏旋律性非常強,很少耳熟能詳的"licks"。同時,他也精於演奏soprano和baritone,音色同樣迷人。97年發表的【I Wish I Knew】是他的首張作品,合作對象是最近剛造訪台灣、當時尚稚嫩的吉他大師Kurt Rosenwinkel、貝斯手Chris Higgins和當時已逐漸跟隨Brad Mehldau Trio闖出名號的鼓手Jorge Rossy。這張全是Ballad的作品非常優美,我特別喜歡他在"Skylark"的即興:

同 年的【A Girl named Joe】和吉他手Ben Monder、貝斯大師Marc Johnson、鼓手Jorge Rossy合作,同輩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 feature了幾首。有的曲目帶有髒髒的earthy感,有的和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對奏非常漂亮的兩聲部旋律,有的則像Ornette Coleman般那樣質樸而自由的曲風,展現他民謠、草根性甚至前衛的一面。最棒的【Vine】發表於1999年,超有意境的曲目"Granada"被 Brad Mehldau拿去詮釋,成為Cheek最為人所知的曲子(雖然我個人喜愛原版遠勝於Mehldau版)。而"Ice Fall"中,Kurt Rosenwinkel以明亮的吉他四度音程轉位伴奏的樂句、主題五聲音階的旋律也是經典。"Vine"全以三和弦連接,有非常優美的民謠感。"The Wing Key"的旋律線複雜卻不失旋律性,在不知不覺間由Groovy的6/4拍變換到優雅的3/4拍再切換回去。"Not a Samba"以soprano和Brad Mehldau二重奏,兩人的idea不停交換,不需炫技也一樣讓人著迷。

06 年的【Blues Cruise】中,節奏組正是當時的Brad Mehldau Trio。不論帶有些許calypso風味的"Flamingo"和tango風味的"Coo"都是毫不複雜,卻非常吸引人的作品。無庸置疑為了那位 John Denver而寫的"John Denver",讓人想起Pat Metheny的【80/81】。

當然,他擔任sideman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精采。和鼓手大師Paul Motian的Electric Bebop Band合作的五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Garden of Eden】 和【Reincarnation of a Lovebird】。和同輩薩克斯風手、奪得01年Monk大賽冠軍的Seamus Blake則有The Bloomdaddies這個帶有強烈搖滾風格的實驗性樂團的三張作品,以及在Criss-cross廠牌下打出"Twin Tenor"的兩張合作(其中一張是今年五月剛發行)。Rudder也是Cheek所參與,帶電子、嘻哈、搖滾等元素的另一個精彩樂團(Henry Hey、Tim Lefebvre、Keith Carlock),可以聽到Cheek採用電子效果的難得表現,非常值得一聽。


和 阿根廷編作曲名家兼鋼琴手Guillermo Klein、鐵琴手Tom Beckham也有多張專輯的合作。和手風琴演奏家Victor Prieto的二重奏【RolloCoaster】做了許多Tango、Choro、Samba風格的作品,除了重新詮釋Cheek在【Blues Cruise】的"Coo"外,也有最近我剛從咻樂風吉他手彭書禹那學到、不太容易演奏的choro作品"Bebe"。他也受到近年積極找尋美國爵士音樂 家(Kurt Rosenwinkel、Mark Turner、Maria Schneider)合作的葡萄牙大樂團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OJM)之邀,發表了專輯【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 invites Chris Cheek】,精彩異常!


而 所有他當sideman的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捷克貝斯手Jaromír Honzák的【Little Things】!Cheek不論在"Song for Albert"的恬美旋律、"The Cue"的強烈律動、"Friendly Space"的自由詮釋都可圈可點。而"Clear"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作品,也因此嘗試以類似的風格寫我自己的曲子。

新 專輯【Saturday Songs】是由吉他手Steve Cardenas、pedal steel吉他手(鄉村音樂常用)David Soler、貝斯手Jaume Llombard和鼓手老友Jorge Rossy為陣容,雖然維持Cheek一貫混和優雅、質樸、自由等不同風格的曲目,但是和先前的作品絕對相當不同(顯示為腦粉已經入手聆聽)!還沒認識 Cheek的朋友,從這張專輯入門也是OK的!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6/19 Kurt Rosenwinkel演奏會先修班

爵士吉他在融合爵士的問世後,一飛衝天成為足以與管樂抗衡的樂器(finally)。60年代末的Larry Coryell和John McLaughlin分別在Gary Burton和Miles Davis旗下嶄露頭角,是融合爵士吉他的先驅。緊接著,70年代到80年代間,Pat Metheny、John Scofield和Bill Frisell成為最具影響力的Big Three(註1),特別是Metheny所建立的樂句和演奏技巧,其陰影絕對足以籠罩幾乎所有的現代爵士吉他手。而到了90年代,引領爵士吉他走向的吉 他手大致有Kurt Rosenwinkel、Ben Monder、Adam Rogers這幾位。其中,Kurt絕對是繼Metheny後,扭轉爵士吉他聲響的第一人。

Kurt為爵士吉他帶來的變化可以從幾個方向討論。
音色: 他特別喜歡用delay效果器製造空間感,這和Metheny、Scofield以及John Ambercrombie以降偏愛的chorus效果器截然不同(註2)。Frisell實際上是大量使用delay效果的第一人,但是在Kurt採用以 後,才蔚為當代爵士吉他的主流。聽聽Mike Moreno、Jonathan Kreisberg、Lage Lund這些後起之秀,除了程度多寡外,哪個沒有使用delay?另一方面,以假音唱手上彈的旋律當然是他的註冊商標,聽起來非常有八度和聲效果器的感 覺。不過據說後來很多人想模仿他但是唱得不準,真不知道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
此外,自Pat Metheny、John Scofield以來,legato的演奏方式已經成為爵士吉他的主流,Kurt也不例外。
樂句: 他的樂句在早期經常使用四度音程及轉位(Chris Cheek專輯【Vine】的“Ice Fall”)、Triad pairs(【Intuit】的“How Deep is the Ocean”)或是開始嘗試將聲音解決到tension上(Chris Cheek專輯【I Wish I Knew】的“Skylark”)等,不過我個人認為上述這些錄音不少都算是他的過渡時期(都是00年以前的錄音),常有over-use的情形。

00 年以後,他開始建立出自己的一套語彙,喜愛採用harmonic minor/melodic minor、Harmonic major聲響(【The Next Step】的“Minor Blues”、“A Life Unfolds”)、從根音、五音、九音再往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The Next Step】的“Zhivago”)(註3)、多聲部的移動技巧等,變得非常有音樂性。甚至有時候由於他的樂句流動性很強,即便不是完全契合底下的和聲,聽 起來也是「對的」。奇數的note grouping也是常見的運用,在“Minor Blues”裡快速上行的樂句可以聽得見5的grouping。當然前面所說的招數也會一併融合進來,例如我很喜歡他在【The Next Step】的“A Shifting Design”中用的四度轉位上行樂句,非常刺激。而“Zhivago”則是使用四度轉位下行樂句搭配音符的grouping凸顯張力。

Kurt也很喜歡玩triad的各種連結,聽聽他在【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A Life Unfolds”前奏玩open triad的各種轉位、四度進行和轉調還蠻有趣的。
這 些演奏方式都或多或少地見於當代爵士吉他手身上,某些特質則被這些後起之秀玩到另一個境界。例如大跨音程的樂句被Jonathan Kreisberg發展到一個極致,多聲部的移動被Gilad Hekselman玩到另一個極限,聽起來非常“out”的和聲則常常見於Lage Lund的彈奏。

伴奏:他的伴奏可能和他也非常擅長鋼琴有關(聽聽【The Next Step】的同名曲“The Next Step”中的鋼琴…),可以在最上聲部有很平順的leading line,也有一些很percussive的彈法。特別是他沒有鋼琴的狀況下幫自己伴奏時,非常能填補空間(【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 “All or Nothing at All”、“Zhivago”)。這樣的彈奏使得吉他手更能夠立足在樂團中,使得現在許多管樂手得以「棄鋼琴從吉他」。感謝Kurt讓更多吉他手有飯吃!

作曲: 作曲上,Kurt有些受到傳統影響,卻用新穎的方式呈現的曲目,例如【The Enemies of Energy】中的“Cubism”實質上是在玩Coltrane Changes,卻用各種代理、轉位和弦取代。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East Coast Love Affair”也玩了許多大三度minor和弦的連接。【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Flute”在即興雖然以E pedal貫穿全曲,上面的聲部卻也玩了一些大三度的合聲行進。

Kurt 也很擅長運用一個聲部(通常是最高音)當作pivot point變換下面的和聲,例如“Zhivago”就大量運用這樣的技巧,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半音上行的片段。此外,Kurt也喜歡結合上面的技巧,用旋律線的leading tone為出發點連結底下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例如“Zhivago”幾乎是五聲音階下行的樂句,配上順降卻彼此間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後變成完全不一樣的 聲音。“A Shifting Design”也是藉由旋律聲部的移動以及部分同音反覆的片段來銜接和聲。

其他像是不規則的和聲節奏、曲式設計也很多。不過雖然當代爵士樂非常多人玩奇數拍,Kurt倒是很少玩就是。
在音樂生涯中,Kurt在地位上的建立絕對是離不開Mark Turner的。他和Mark Turner合作的專輯包括他自己的【The Enemies of Energy】、【The Next Step】、【Heartcore】、【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以及Mark Turner的【Yam Yam】、【Dharma Days】、【Dharma Days】、【Ballad Sessions】和【In This World】。除了這個經典組合,他和鼓手Jim Black、薩克斯風手Andrew D’Angelo、Chris Speed共組的「Human Feel」也是很棒的自由即興樂團。
09年的【Reflections】發 表之前的一段時間是他回歸三重奏編制的開始。在這個編制中,他偏好演奏standard而非自己的創作。據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作品都需要有一個專職顧和聲 的人(例如和薩克斯風的四重奏中的自己,或是有鋼琴)。但是他非常鋼琴手思維的演奏方式讓這些standard有了非常不一樣的聲音,用許多豐富的和聲串 起旋律線。聽聽他在第一首“Reflections”中的表現,完全就是一個鋼琴手來演奏的感覺。雖然此輯多是中慢板的曲目,但是現場他也經常演奏 “Inner Urge”、快速的“Along Came Betty”、“Milestone”、“Nica’s Dream”等熱血沸騰的曲子。而Youtube搜尋一下應該也可以找到很多他在這些曲目中安排的精采前奏。

關於Kurt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今天就到這吧。一起來期待星期日的音樂會!
(註1)當然還有70年代的Allan Holdsworth、80年代的Mike Stern等,但是影響力遠遠不及三巨頭。
(註2)Pat Metheny其實是用delay的效果將乾溼訊號疊加弄出類似chorus的聲音。
(註3)其實根音、五音、九音這樣五度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並非Kurt首創,Jim Hall在專輯【Trio Live】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的前奏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

2016年已經去其1/4。雖然短短三個月,但是已有不少好片可以和大家分享。廢話不多說,這就來瞧瞧:
1. Ari Hoenig - The Pauper and The Magician

鼓 手Ari Hoenig的新作品,並在今年年初帶著巡迴陣容來到台灣演出!專輯中來了兩位新成員,都是和Ari現場演出多次、但是第一次進錄音室錄音的鋼琴手 Shai Maestro和薩克斯風手Tivon Pennicott。Ari再次埋伏許多困難的節奏,例如在同名曲"The Pauper and the Magician"的30/8(可拆成6個5或5個6,Ari在不同的片段交錯在鼓不同的地方打不同的beat),或是在"The Other"中17對4的高難度特技。當然以鼓演奏旋律的特技是免不了要收錄的,這次詮釋的是歡樂的"You are my Sunshie"。或許因為鋼琴由Tigran換成Shai的關係,整體雖然沒有像前作《Live at Smalls》或《Line of Oppression》的持續高度爆炸爽感,但是卻更旋律而內斂。

2.Bill Frisell -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

超 級優美的一張專輯。吉他手Bill Frisell近年喜歡做特定主題的音樂Project,例如演繹John Lennon作品的《All We Are Saying》和詮釋60年代流行及搖滾金曲的《Guitar in the Space Age!》。今年的《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則是許多電影配樂的名曲集,經過Frisell的重新編曲後有了全新的生命。好友貝斯手Charlie Haden的女兒Petra Haden擔任歌手(Haden其實三個女兒都是歌手),光標題曲"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以自由拍吟唱和Frisell變幻無窮的聲部對奏就夠讓人掏錢買這張專輯了。貝斯手Thomas Morgan非常旋律的低音線也是另一個聆聽重點。

3.Logan Richardson - Shift

真 的很難想像吉他大師Pat Metheny在和Brad Mehldau、Chris Potter合作後,還能再和更年輕一輩的音樂家繼續"研發"新聲音。現移居法國的紐約薩克斯風手Logan Richardson和Metheny其實是堪薩斯城的同鄉。Metheny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Richardson的音樂,表態想與這位年輕好手合作。 Richardson除了先前和同輩好手共組Next Collective引起一陣樂壇騷動外,也發表兩張自己的作品,作曲以躁動不安的節奏組搭配非常自由流動、漂浮其上的旋律線為特色,同時也不乏自由爵士 的影響。很難想像這般常見於Matthew Stevens、Mike Moreno等新生代好手的演奏改由Metheny詮釋會是甚麼樣的景象。但是Metheny確實在新音色、新樂風以及自我特色間保持了非常棒的平衡。 Nasheet Waits帶Hip-hop甚至電子的拍點絕不顯呆板固定,非常的細碎並隨音樂起伏。聽聽"Creeper"、"Slow"等曲,絕對吸引人。
4.Dan Weiss - Sixteen: Drummers Suite

鼓 手Dan Weiss繼前作《Fourteen》後,這次找來16位音樂家呈現《Sixteen》。副標的Drummers Suite顧名思義,是從爵士歷史上的眾多鼓手大師的鼓語發想,創作一系列的曲目。這些鼓手大師包括Max Roach、Elvin Jones、Philly Joe Jones、Tony Williams、Ed Blackwell、Kenny Clarke。我很喜歡他把電子音效、人聲吟唱和對點節奏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是獻給Max Roach的曲目"Max"。鋼琴手John Escreet在和薩克斯風手David Binney征戰多年以來,既能玩電子聲響也能玩自由即興,非常過癮。"Philly Joe"將Philly Joe Jones的三連音小鼓句型交錯運用在鼓組和Tabla上,鍵盤和鋼琴反覆的樂句讓人想起極簡音樂。"Ed"一點一點增加配器複雜度的堆疊方式也很有趣。 整張專輯充滿Weiss的巧思,值得推薦。

5.Esperanza Spalding - Emily's D+Evolution

這 張專輯乍聽之下沒有很容易入耳,但是在看過現場影片後真是令人感到震撼!由Matthew Stevens擔任吉他、Justin Tyson/Karriem Riggins為鼓手再加上Esperanza自己演奏貝斯的三重奏為核心,音樂以敘事性極強、帶有前衛搖滾味的篇幅式風格貫穿。現場Esperanza 更是又演、又唱、又跳,部分曲目還需要用腳踩organ pedal,真是高難度的演出!"Unconditional Love"重現Esperanza非常吸引人的聲線,讓人想起她成名的曲目"Precious"。"Ebony and Ivy"中半音來回的低音樂句相當刺激,Stevens的Fender Stratocaster音色清脆明亮,非常好聽。這是很概念性的一張專輯,或許你可以說這"不算"爵士,但無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是一張很棒的音樂作品。

6.Melissa Aldana - Back Home

這 位薩克斯風新生代堅持繼續採用無鋼琴三重奏編制發行新作,貝斯手維持原先的Pablo Menares,鼓手則由Francisco Mela換成本輯的Jochen Rueckert。在Melissa身上你同時可以聽到新舊並存的感受,老的如Sonny Rollins、John Coltrane等前輩的影響都著實反映出她做的"功課"。特別是在慢歌如"My Ship"的演奏上,中低音域的音色和句法像極了Rollins。當然部分和聲較為複雜的曲目如"Alegria"和"Obstacles"則有著明顯的 Mark Turner影子。自承非常喜歡Kurt Rosenwinkel/Mark Turner四重奏影響的鼓手Jochen Rueckert確實是和Melissa搭檔的最佳選擇,我非常喜歡他在"Obstacle"中的許多伴奏手法,如以一拍半為新time meter的swing beat和切成兩拍三連音為新time meter後打成rock beat。不過回到Melissa身上,還是期待她能再多發展出個人特色,畢竟在一票以Mark Turner為師的人中,Walter Smith III、Ben Wendel都已經走出自己的風格了。就讓我們一起等待她的成長吧!
7.Julian Shore - Which Way Now?

這 位新生代鋼琴好手在先前的專輯《For Away Places》、《Filaments》中就展現出他優雅的風格。可惜《Filaments》中雖然找來吉他大師Kurt Rosenwinkel跨刀,卻未有太多化學效應。今年的《Which Way Now?》是運作較久的Working Band,包括吉他手Gilad Hekselman、薩克斯風手Dayna Stephens、貝斯手Aidan Carroll和鼓手Colin Stranahan,顯得在音樂上更契合Julian的氣質。Julian擅長兩管加上一把吉他的編曲,同名曲"Which Way Now?"在快速的五拍行進,兩支薩克斯風交錯的同時間接穿插吉他的聲音,非常悅耳。"Back Home"帶有Samba風味,質感卻異常輕柔,和聲絕美。和Noah Preminger用豎笛和鋼琴二重奏的"All Heart"雖然是through-composed,但也是我喜歡的一首。如果喜歡Shai Maestro、Emmet Cohen這類風格優雅的鋼琴手,Julian Shore會是你的新選擇。
8.SF Jazz Collective - The Music of Michael Jackson & Original Compositions
在 經過幾年的失望後,今年SF Jazz Collective的新作總算又讓我恢復了信心。今年這個超級 ●八人樂團的致敬對象是流行樂的王者Michael Jackson,真的讓人很好奇他們要怎麼玩弄像"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 、"Thriller"這類型的歌曲。所幸他們這次並沒有再將旋律故意支解的支離破碎,在"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加入Afro-cuban律動,"Thriller"則以Disco Funk詮釋,都非常契合。唯一感覺無法克服的就是"Smooth Criminal",還是太有喜感了...無法進入。整體來說是張很棒的改編&原創之作。

9.Vijay Iyer & Wadada Leo Smith - A Cosmic Rhythm with Each Stroke
鋼 琴家 Vijay Iyer一直都有非常高的創作產能,出道至今幾乎一兩年就會發表新作。近年在ECM廠牌下也不例外,從14年結合電子、極限主義和弦樂四重奏的 《Mutations》、15年和Stephan Crump、Marcus Gilmore的老班底三重奏的《Break Stuff》,今年則推出和芝加哥傳奇前衛爵士組織AACM的老將Wadada Leo Smith共同演繹的《A Cosmic Rhythm with Each Stroke》。在原音的"Passage"以塊狀式的伴奏輔助Wadada發展旋律後,在一系列的組曲"A Cosmic Rhythm with Each Stroke"中Iyer切換於原音鋼琴和電子聲響間,有"All Become Alive"中如Deep house般超低沉的反覆低音,也有如"A Cold Fire"般拋開一切的自由即興。這是張相當需要用心聆聽的對話,留神每個細節才能發掘它的美。

10.Michael Formanek and Ensemble Kolossus - The Distance
原 先以為這位前為薩克斯風大師Tim Berne的貝斯手會展現狂暴的自由即興大樂團,沒想到異常的有旋律和組織性!樂團陣容有許多能裡能外的好手如薩克斯風手Chris Speed、Loren Stillman、老闆Tim Berne、小號手Ralph Alessi、Shane Endsley、吉他手Mary Holverson等。專輯主要由組曲"Exoskeleton"構築,我很喜歡"Prelude"中Formanek本人以扎實音色快速躁動地彈奏下, 管樂聲部在上面以長音浮動的對比。Formanek的樂曲有許多長篇幅的結構,相當豐富的轉折,有的是狂風暴雨般的快速無調性旋律,有的是如 Charles Mingus般灰暗和聲的中板搖擺。非常緊密的大樂團作品,雖然不是常人習慣的歡樂風格,卻別有一番黑暗風味。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爵士吉他的獨語:葉賀璞《白一(The White One)》與訪談


3/16,星期三晚上,我踏入了位於西門町的展演場所「Legaci Mini」。 這一天的節目,是國內爵士吉他好手葉賀璞(Hope)的專輯發表巡演場次之一(其他場次請參見文末)。一人獨挑大樑,一把爵士吉他和一把木吉他輪替上 陣,Hope左手在指板上飛舞,快速地結合右手的泛音、敲擊與Slap,即便是常見的爵士標準曲,也不再是你熟知的面貌。音樂會的壓軸是經典台灣民歌《橄 欖樹》,目不暇給的Slap技巧、帶著放克和搖滾的律動感和出人意表的重配和聲(reharmonization),讓人驚嘆一把吉他究竟能有多少可能 性。
 
你絕難想像在台灣可以聽到這樣高水準的演奏。

Hope 是我相交十多年的朋友。自己身為爵士吉他手,我很慶幸在大學時能夠認識這位奇人,和他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對音樂的熱情、執著與自我要求少有人及。不 論是在2005年至2010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求學期間,甚或畢業歸國發展音樂事業後,他的進步從來沒有間斷過。有別於國內爵士吉他手多是和樂 團合奏為主,Hope不僅在樂團中如魚得水,也未曾忘懷指彈(fingerstyle)獨奏。因此在2013年以吉他三重奏的編制發表專輯《爵望(Hopelazz)》後,今年他終於做了他想做的計畫,發表專輯《白一(The White One)》,以獨奏或是自己疊錄的方式呈現多首創作及改編。
在音樂會後,很高興能和Hope一同聊聊他對音樂的想法,以及這張新作品背後的概念。
******************************************************************************************************************
Gin:不論是前一張作品《爵望》或是《白一》都收錄有你的個人創作。對創作的方式來說,有些人是比較情感導向的,可能先有畫面、感情,或是由別的藝術品、小說啟發而來;有些人創作是比較理性的,必須要經過縝密的編排設計,你認為你是哪一種?又,你的創作過程通常是如何?
Hope:早幾年我寫曲比較隨性,後來開始想太多,反而讓曲子又困難又難聽。作曲其實很多種方式,但是一切都是從特定的idea 開始。有時候是發現特定的和弦進行很好聽然後填一些旋律,有時候是有先有特定的節奏或是clave然後再搭配和聲,有時候是特別的邏輯或是概念。
但是愈複雜的元素愈難寫出「好聽」的音樂,往往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琢磨,讓它變得自然而不生硬。我希望曲子能夠很理性,但是必須能夠將理性用感性藏起來。
Gin:法國吉他手Sylvain Luc無疑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一位吉他手。你認為在你的音樂中,有哪些方面受到Luc的啟發?
Hope:我 模仿了許多Luc的技法,右手許多的技術像是拇指來回撥弦、Slap的獨奏等等。語法(phasing)上,我希望能夠達到他的如歌唱般的特質 (singing quality),讓吉他像是唱歌一樣的有情感。此外,與一般爵士吉他較悶的音色不同,我喜歡Luc的高頻與觸弦的細節聲音。最後是他強大的節奏精確度與 律動,是我需要多加努力去揣摩的.
Gin:除了Sylvain Luc以外,還有哪些爵士吉他手對你影響比較多?
Hope:Pat MethenyJonathan KreisbergJoe PassMartin Taylor,這些是我真的有採譜練習過的名家。其中有的是為了練習指彈爵士,有些是純粹喜歡他們的語法。
Gin:在吉他手之外,有甚麼爵士音樂家或是其他類型的音樂對你來說是靈感來源?
Hope:為了學習獨奏吉他,獨奏鋼琴的專輯我也聽了一些,像是法國爵士鋼琴家Baptiste Trotignon、爵士鋼琴大師Bill EvansArt Tatum。另外,薩克斯風手Wayne Shorter的曲子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但是要說到作曲時節奏上的啟發,應該是紐約鼓手Ari Hoenig、吉他手Jonathan Kreisberg、荷蘭鋼琴手Harmen Fraanje 這些比較現代的聲響。而除了爵士樂以外,我喜歡放克、R&B、香頌這類的音樂。
Gin:專輯曲目的選擇上很多是和你的人生密切相關,例如《Depart》,能否談談這首曲子對你的意義?
Hope:《Depart》是在2015年五月時的創作。那時候,我念清華大學時期的足球隊的教練尤政工老師過世了。於是我用心中的感覺寫了這首曲子來紀念他。
Gin:能否談談關於疊錄的想法?在錄音室是否有遇到甚麼特別的狀況?此外,許多曲目中的打擊樂聲響是如何製造出的?
Hope:Sylvain Luc有許多專輯如《Amber》、《Piaia》、《Standards》等是個人疊錄完成的。這些專輯是對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一直想要做這件事情:用疊錄完成自己的作品。
就 疊錄來說,難處在於你必須要「跟自己合在一起」。如果是不同樂手同時錄音,當下可以互相聆聽與跟隨。如果有人節奏快了一點或慢了一點,大家都會調整彼此。 並且,當下大家的情緒會互相感染,會彼此幫助或者互留空間。反觀疊錄,由於之前已經錄好的音軌不會跟隨現在彈奏的你,而如果之前錄的音軌有一點點的不完美 (只要是人都會有偏差),那當下正在錄音的自己聽到了,是否可以跟上。專輯中有些音軌像是我的創作《Joy Song》,事先我先用midi做「工作帶」,所有的段落以及clave都輸入進去,然後再跟著它錄,讓錄音可以更順利進行。
由 於我不是專業的鼓手,打擊對我來說有點困難。因此,我並沒有用很複雜的節奏,但實際上我覺得這張專輯的氛圍也不需要很複雜的聲音。改編自國內歌手許哲珮的 《彈吉他就能快樂(While My Guitarist Gently Weeps)》,是敲擊鋼弦木吉他的共鳴箱體。我想現在很多彈指彈吉他的吉他手都很會敲擊吉他,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影片。《Joy Song》比較特別,剛好我錄音的「爵士屋錄音室」有一個Udu鼓(甕形的節奏樂器,起源於奈及利亞)。我就想說試試看它的聲音,結果比敲吉他的聲音更適合那首歌的感覺,也就誤打誤撞的拿來用了。
******************************************************************************************************************
在 最後必須要說的是,3/16那場音樂會偌大的場地,加我本人只有六位聽眾。對我來說,Hope不論是對吉他演奏技術或是爵士樂演奏內容來說,都已經是台灣 頂尖的水準。在國內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台灣鬧人才荒、沒有人才之類的怨言,但是真的出現了值得珍惜的人才,卻似乎是看不到太多實質的支持。在這邊誠心推薦這 位非常棒的爵士吉他手和他的心血結晶《白一》,也希望有更多人出席他隨後的巡演給予支持。
巡演資訊:
03/28 (一) 19:30 新竹 藝想天開 Symmetry Duo 爵士吉他二重奏
03/29 (二) 21:00 台北 公館河岸留言 Duo with 甯子達
04/01 (五) 19:30 台北 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 Symmetry Duo 爵士吉他二重奏
04/09 (六) 14:00 台中 TARITSI ARCHI打里摺 專輯發表獨奏會
04/15 (五) 20:00 桃園 ThERE CAFE & LIVE HOUsE 專輯發表獨奏會
04/21 (四) 19:30 台南 Dig Music Studio 地基音樂工作室 Hope&Kuo 二重奏
04/22 (五) 19:30 高雄 In Our Time Hope&Kuo 二重奏
04/25 (一) TBA 台北 北藝大 Hope&Kuo 二重奏
05/13 (五) 19:30 台北 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 專輯發表獨奏會
附:影音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