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淺談爵士吉他(5)


爵士樂史上兼具有無人能及的搖滾爆發力和能量,又可演奏出旋律優美的acoustic guitar的吉他手,非John McLaughlin莫屬。生長於英國的McLaughlin受到當時的明星搖滾吉他手Jimi Hendrix的狂野式solo及Blues rock大量的影響,在演奏了幾年的R&B、流行搖滾後,於1969年錄製了第一張專輯Extrapolation。Sax手John Suman較扁平的音色在McLaughlin的創作中卻是異常的契合,同名曲Extrapolation就在bass手Brian Odges的vamp下展開,並在曲式的中間轉為極快速的double time,但Suman及McLaughlin超人一等的技巧卻毫不費力的演奏。而和聲的使用及安排已經略有日後McLaughlin的名團Mahavishnu Orchestra的影子在,與爵士樂傳統的和聲大不相同。This is for us to share的互動與鋪陳令人想起Miles Davis五重奏的Nefertiti的Rhythm section的鋪陳。而這張專輯雖然賣相不佳,但卻在同國的bass好手Dave Holland的引薦下,讓Miles Davis及Tony Williams聽到,進而邀請他前去美國。Miles邀請他"Jam"了一些曲子,在之後成為In A Silent Way、Bitches Brew等專輯的錄音。然而雖然Miles十分賞識他,他卻不願意在Miles手下多待,而選擇與Tony Williams及Organ手Larry Young進行實驗性的Jazz-rock團Lifetime,雖然Williams早在與Miles合作時就把一些rock的打法帶進去(hihat聲音相當明顯...),但是在此Williams才真正「得到解放」,Larry Young也充份展現他除了modern jazz的聲響外(請聽他的Unity專輯),對rock、funk等音樂的吸收。可惜此團不出幾張專輯便解散。My Goals Beyond則是在McLaughlin早期生涯中難得一見的acoustic作品,第一首曲子為bass手Charles Mingus的名曲Goodbye Pork Pie Hat,在McLaughlin空心吉他的編曲下十分好聽。而其中McLaughlin自己所寫的Follow Your Heart更是成為經典名曲。


早年的McLaughlin大部份是以狂熱的破音電吉他演奏,唯獨My Goals Beyond例外。


之後McLaughlin找到了他一向喜愛的編制小提琴手Jerry Goodman、由捷克籍bass手朋友Miroslav Vitous介紹來的鍵盤手Jam Hammer、同為英國人的bass手Rick Laird及火力十足、聲音略有塑膠味的鼓手Billy Bobham,組成了爵士樂史上最有爆發力、音量極大的爵士搖滾團體Mahavishnu Orchestra。團名當然與McLaughlin一向有興趣的宗教有關。Mahavishnu Orchestra樂團包含了大量的複雜拍子、不和諧的和弦行進、快速的合奏主題、強力的鼓聲為根基及即興與互動,替融合爵士樂樹立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更影響了後來的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Brecker Brothers等等著名的融合爵士樂團。Billy Cobham在繁複的拍子中仍然打出豐富的層次感推動著音樂前進,相當的了不起,而Jam Hammer與Jerry Goodman都是搖滾底較爵士樂深厚的樂手,Jerry Goodman時而與bass手維持著同樣的律動,時而與McLaughlin一同合奏複雜的主題,Jam Hammer的Fender rhoads亦是十分豐富。McLaughlin師法Jimi Hendrix的爆發式樂句亦較其在Lifetime時期更加猛烈。1971年的首張專輯The Inner Mounting Flame開頭的The Meeting of Spirits就明顯聽出上述特徵。而第二張的Bird Of Fire專輯同名曲Bird Of Fire先由東方味濃厚的鈸聲(還是鑼?)開場,18/8拍的曲子就此展開。這也正好是Billy Cobham這位鼓手喜歡嘗試許多不同音色的鈸的證明之一。以五個音為一組的主題帶來了切分的感覺,隨即以同樣的vamp為背景展開即興。這首曲子可說是標準的Mahavishnu sound。雖然Mahavishnu以高分貝的狂熱演奏為主,卻也在兩張專輯中分別有A Lotus On Irish Streams及Thousand Island Park兩首以acoustic為主軸的優美作品,是十分特別的地方。可惜在此張專輯過後,五位樂手便因故不合而解散,第一代Mahavishnu Orchestra狂野的聲音亦成絕響。


第一代Mahavishnu Orchetra。由左至右分別為Jerry Goodman、Jam Hammer、John McLaughlin、Rick Laird及Billy Bobham。


1972年McLaughlin與另一位同樣信仰的好友,亦是知名搖滾吉他手的Carlos Santana一起出了張向他們的共同音樂導師John Coltrane致敬的專輯Love Devotion Surrender。但是筆者個人不是很喜歡這張專輯,感覺太過於是「搖滾樂手演奏Coltrane曲目」而非「爵士樂手演奏Coltrane曲目」。日後(1995)McLaughlin與電風琴手Joey DeFransisco及鼓手Elvin Jones所合作的After The Rain亦是向Coltrane致敬,卻比這張有深度,有互動的多。McLaughlin在這張專輯也較多突出的表現,而不像Love Devotion Surrender一般一直開大音量猛飆快速音群,聽完後只覺得一片空虛....


兩張像Coltrane致敬的專輯及第二代Mahavishnu Orchestra。


1974年McLaughlin重組了Mahavishnu Orchestra,團員當然有所更換,找來了法國小提琴手Jean-LucPonty、鼓手Narada Michael Walden及bass手Ralphe Armstrong等人,分別以大編制跟小編制交響樂團為伴奏錄製了Apocalypse及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兩張專輯,展現了與第一代Mahavishnu Orchestra不同的聲音,且更有vocal的加入,但是仍然以類似Jimi Hendrix式的風格及一些Funk(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較多Funk元素)為基底,但是有些聲響更類似Progressive Rock。鼓手Walden的雙踏力道並不遜於Billy Cobham,Jean-Luc Ponty的小提琴有較Jerry Goodman更多的爵士語彙。


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專輯找來了弦樂重奏與管樂手營造更壯闊的氣勢。


不久這第二代的Mahavishnu Orchestra亦告解散,緊接著約有四五年的時間與印度音樂家印度樂手小提琴手Shankar、Tabla鼓Zakir Hussein及Mridangam(一種敲擊樂器)Raghavan成立了Shakti樂團,剎那間從高分貝的電吉他轉為acoustic吉他。為了仿傚印度音樂,McLaughlin特地設計了一把參考印度西塔琴而製的特別吉他,可以做出類似西塔琴的音響效果。而一些特殊的印度樂器如Tabla、Mridangam亦使爵士樂有了更不一樣的聲音,可說是世界音樂的濫觴。當然少不了的還是McLaughlin快速的指法與即興,仍可聽出他對許多五聲音階的應用。略有點不準的小提琴跟吉他聲音也是特色之一。


左圖左側為Mridangam樂手,右則可見到McLaughlin特製的吉他。Shakti,融合了大量印度音階及爵士即興的樂團。


1978年McLaughlin回歸電吉他與Mahavishnu的老班底錄製了Electric Guitarist。Chick Corea在這張專輯亦佔了重要的地位,機關槍式的彈法正好與McLaughlin針鋒相對,Do You Hear The Voices You Left Behind正好可做為證明。而這曲的和弦行進,也證明了McLaughlin對傳統爵士樂駕馭的能力 - 它正是Hardbop發展的極致Giant Steps。當然,如Are You the One? Are You the One?這樣的fusion樂曲亦是少不了,再一次的與Tony Williams合作仍是延續了Life Time的風格。


重拾電吉他的Electric Guitarist及三張Acoustic Guitar Trio專輯。


80年代McLaughlin除短暫重組Mahavishnu Orchestra外,最著名的即是與曾加入Chick Corea的Returnto Forver的Al Di Meola以及Flamenco吉他手Paco de Lucia合作的吉他三重奏。McLaughlin及Meola超快速的picking當然是不用說了,雖然Paco de Lucia並未即興而演奏寫好的部份,但是他的手指輪指技巧卻相當可怕,可與其他二位的picking不相上下。而以超人的技巧演奏空心吉他正是McLaughlin自Shatkti以來的拿手好戲。三人共合作了The Guitar Tro、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及Passion Grace & Fire三張精采的專輯。


與了不起的打擊樂手Trilok Gurtu於80年代末開始持續合作,並再次探尋印度音樂的可能性。The Promise則以funk/rock等風格為主體,卻也不乏空心吉他的演奏。


90年代McLaughlin除與bass手Kai Eckhardt/Dominique DiPiazza及印度打擊樂手Trilok Gurtu出了數張acoustic trio為主的佳作如Que Alegria、Live At The Royal Festival Hall外,也組了RemeberShakti樂團再次展現印度音樂的風格。94年亦錄製了The Promise專輯,找來許多往日戰友一同共襄盛舉。Django與Jeff Beck共同演奏,是一首acoustic的動聽作品。El Ciego相當有Brecker Brothers Band式的衝勁與rock groove,而Michael Brecker也的確貢獻了一段令人血脈歕張的solo,兩人更在6:00左右開始精采的對飆,McLaughlin展現出極似管樂的音色、句法及張力。後面更有整個rhythm section一同的集體即興,是整張專輯的高潮之處。


2006年的新專輯,除了McLaughlin本身的演奏仍清析可辨,亦嘗試了電子音樂


而在去年錄製的Industrial Zen,更於其中幾首曲子添加了電子音樂的風味,也是十分有特色的一張專輯。看來想要這位風格廣泛,勇於嘗試不同新花樣的吉他手大師長久演奏一樣的音樂還真是不容易呢!

淺談爵士吉他(4)

Mike Stern也許感覺上「豐功偉業」並不如Pat Metheny、John McLaughin、John Scofield那樣的多,但是在即興上的爆發力絕對不輸他們。許多接觸rock已久的吉他手亦是聽到了Mike Stern充滿搖滾式節奏及能量的即興才開始對爵士音樂有興趣並進而學習(至少我的爵士樂老師之一吉他手Fabien Degryse就是,呵呵..)。與McLaughlin及Scofield有著相同的經歷,Miles Davis亦曾在80年代的funk fusion作品Man With The Horn、Star People及We Want Miles中聘用了這位從小亦是在Blues及搖滾樂的環境中長大的吉他手。跟Scofield還有個重疊的生涯際遇就是他也曾短暫加入Billy Cobham & George DukeBand。早期的Mike大多亦為他人的sideman,最著名的即是於Jaco Pastorious的Word of Mouth Big Band中擔任吉他手。

據說Miles在看過Mike Stern現場後,站起來大喊:「I Want This Guy!」

1986年所發行的Upside Downside是他的第一張專輯。很可惜的是筆者未曾聽過,無法與大家分享聆聽的心得。但在這年之後,Mike Stern開始大量的出現在許多風格偏屬funk、Stright ahead的樂手或團體的專輯之中,如Michael Brecker的Don't Try This At Home、Bob Berg的Short Stories、大量funk節奏及繁複曲式與極須高超技巧演奏的The Brecker Brothers Band的數張專輯及著名的fusion樂團Steps Ahead(還是有Michael Brecker)在開始大量使用電子化樂器後亦找來了他,在Live in Tokyo 1986有著精采的演出。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超技的sax手如Michael Brecker、Bob Berg、BobMarlach、Jerry Bergonzi在80年代後開始喜歡與這樣語彙豐富而又充滿節奏感的吉他手合作,也許正是欣賞他能有如管樂手一般四度音程的語彙、快速的爆發力,又能發揮吉他上推弦造成的藍調與搖滾風格吧!他也如Scofield等擅長用簡單的兩三個音符,卻又利用吉他可輕易跨弦造成的和聲來comping,光是聽他的comping亦是一件可以讓solo的人感到舒服的事情。筆者聽過他擔任sideman的好專輯尚有鼓手Alex Riel的Unriel、小號手Arturo Sandoval的Swingin'及Jerry Bergonzi的Vertical Reality(與Pat Metheny、Herbie Hancock、Dave Holland、Jack DeJohnette合作的Parrell Reality應是無關,哈哈!),都相當值得一聽。
許多風格相當Straight ahead、張力強大的管樂手都愛找Mike Stern跨刀演出。
至於Stern自己的專輯,1988及89的Time in Place、Jigsaw都是幾乎funk味為主的專輯。Time in Place中的Chromazone一曲主題以大量半音構成,除了如機關槍般的主題富有挑戰性外,sax手Michael Brecker在這裡的演出亦是不同凡響。而這兩張也是Mike Stern最rock的兩張專輯。93年的Standards (And Other Songs)與99年的Play是他較難得極少用distortion效果的專輯,也是我最愛的Mike Stern專輯。Standards專輯中有速度飛快的Coltrane名曲Moment's notice及Monk的Straight no Chaser展現他超技的技巧與對bebop語彙的熟悉,也有Windows、Nardis這些在和弦安排上相當現代,聲響非常不同的modern樂曲,證明他對整個爵士樂的脈絡有著透徹的瞭解。Play專輯中他邀請了Scofield及Bill Frisell風格迥異的吉他手前來參與,專輯同名曲Play及Outta Town分別為minor blues及Have You Met Miss Jones的和弦行進,Scofield與Stern在Outta Town結尾的對飆精采萬分。Frizz雖然是僅是首blues,卻充分展現了Stern及Frisell完全不同的即興方式,Frisell的solo相較於Stern下空間多了許多,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呈現強烈的對比,正是爵士樂有趣的地方。

想聽聽看Mike Stern既可搖滾放克又能彈swing的廣泛風格,非聽這四張不可。
01年的Voices及04年的These Times則因為找來了bass手兼vocal的全能型樂手Richard Bona帶來了相當大的轉變,增添許多非洲音樂節奏的新作品有著相當世界音樂的感覺,Bona的貢獻應該不小。而在06年的最新專輯Who Let The Cats Out則又較回到funk元素為主的風格,但仍是一張相當不錯的專輯。

Voices找來了黑人vocal/bassist Richard Bona找出了更不一樣的聲音,Bona亦在新專輯Who Let The Cats Out有亮眼的演出。
Mike Stern始終手持他的Telecaster改裝的吉他,強烈的節奏感及非常"亮"旋律線及和聲創造出許多的好專輯,也是筆者相當期待能看到現場演奏感染其魅力的吉他手之一。雖然本身的作品量不若Metheny及Scofield,但是其即興手法早成一派,並列為當代吉他手最常模仿的對象之一。
p.s. Mike Stern尚有兩張較Standard jazz的好專輯,分別為Give & Take及4 Generations for Miles。Give & Take裡的Oleo跟Giant Steps都是許多吉他手難以企及的精采,4 Generations for Miles則是四大名家George Coleman、Mike Stern、Ron Carter與Jimmy Cobb,分別先後與Miles Davis合作過的大師齊聚一堂向Miles致敬。

淺談爵士吉他(3)

如果Pat Metheny是用滑如綢緞來形容,John Scofield就是稜角分明了。相對於Pat多較diatonic的聲響及快速音群製造樂句高潮的手法,Scofield則充滿了大跳式的音程及強烈的節奏感,並擅長使用一些特殊picking方式及feedback所造成的音效來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John Scofield自11歲起便開始彈吉他。從小受到許多blues與rock影響甚深的他,直到遇到第一位吉他老師Alan Dean才開始接觸爵士樂,並進而至著名的波士頓Berklee音樂學院學習。在這段時間他曾加入了Chet Baker及Gerry Mulligan的樂團演出並巡迴,Baker & Mulligan最著名的專輯At Carnegie Hall中即有Scofield的蹤影。之後加入fusion鼓手大師Billy Cobham及鍵盤手George Duke的樂團是他的第一個轉捩點。此樂團曲風多為拉丁樂風與Funk樂風的結合,正好投Scofield所好。之後與Miles Davis的合作,三張Star People Decoy及You're Under Arrest專輯的演出令他備受矚目。
三張Miles 80年代的作品俱可聽到John Scofield "Rock-oriented"的聲音。而Chet Baker與Gerry Mulligan這張更可聽到早期的Scofield。

於是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的幾張個人live專輯後,Scofield在1986年發表了兩張十足80年代fusion風格(聽鼓的聲音就知道有多80年代!!)的作品Blue Matter與Still Warm,以funk的電bass聲響為基礎,大多沒有複雜的和聲行進,卻延續了Miles Davis fusion時期的風格,融合了funk及靈魂樂風,甚至一些disco的節奏。Blue Matter專輯中的鼓手為鼎鼎大名的Funk樂團Funkadelic的鼓手Dennis Chambers,也因此Scofield之後的專輯如帶有濃烈funk色彩多為找Dennis Chambers錄製。其中Blue Matter的同名曲Blue Matter及Still Warm中的Protocol都是由diminished音階bassline展開,有著非常刺激的聲音。不同的是Protocol整曲俱是在diminshed聲音上即興,可以聽到Scofield絕不是來回的上下行音階硬幹哦!
80年代充滿電子風味的Scofield專輯 Blue Matter 及 Still Warm。

1989年Scofield找齊了Sax手Joe Lovano、bass手Charlie Haden及鼓手Jack DeJohnette錄製了以straight ahead jazz為主軸的專輯Time On My Hands,裡面並也嘗試了許多集體即興的演奏,是Scofield十分令人驚豔的一張專輯。第一首WabashIII即是明顯的traight ahead曲風,Stranger to the light及So sue me則是以簡單的旋律展開自由即興,Fat Lip則似乎又回到了Blue Matter與Still Warm那種funk & rock的風格。類似這些回歸傳統爵士樂風格的專輯,尚有與另一吉他手Bill Fresill、bass手Charlie Haden及鼓手Joey Baron合作的Grace Under Pressure、仍與Joe Lovano合作的What We Do及2000年與kenny Gerrett、鋼琴手Brad Mehldau、年輕bass好手Christian McBride及60年代在一大票Bluenote唱片如Jackie McLean、Lee Morgan等作品常出現的老牌鼓手Billy Higgins,共同合作的經典之作Work For Me。(Work For Me中的Not you again是出自哪一首standards呢?)Billy Higgins依舊是寶刀未老,能夠自由地在Latin beats及swing rhythm轉換而毫不突兀。Brad Mehldau亦展現了與他自己的專輯中頗為不同的風格演奏。
三張以Straight Ahead Jazz為主軸的作品。

到了1994年,Scofield邀請了另一位影響他至深的sax手Eddie Harris,並找齊電風琴手Larry Goldings、bass手Dennis Irwin、極度擅長New Orlean Second Line及在小鼓上有許多細碎鼓點的Bill Stewart、打擊樂手Don Alias錄製以大量NewOrlean Second Line為動力的Funk/soul jazz專輯Hand Jive。Do Like Eddie一曲對Eddie Harris的崇敬之心表露無遺,可以回頭聽聽Eddie Harris 70年代的專輯Swiss Moment印證一下Scofield的致敬是否已經合格?I'll take Les、Whip the Mule亦都是簡單一兩個和弦,但強烈的節奏感卻讓聽者不自覺想跳舞的Groovy tune。之後與Medeski, Martin and Wood三人組合作的A Go Go專輯亦是相當funky的好作品。
兩張Scofield充滿Funk味的專輯,想體驗承襲自hardbop時期souljazz樂風的樂迷不容錯過。
這兩年除了發行一張向Ray Charles致敬的專輯外,Scofield更與Larry Goldings與Jack DeJohnette合作了向Tony Williams的Lifetime Band致敬的現場專輯Saudades。Tony Williams的Lifetime Band除他自己外,尚有搖滾能量十足的John McLaughlin及電風琴手Larry Young,在編制完全相同下,非常有世代交替的味道在。而Scofield與McLaughlin、Jack DeJohnette與Tony Williams分別都與Miles Davis共事過,更是另一項新鮮的話題。專輯中演奏了Larry Young的Allahbe Praised、McLaughlin的Spectrum、Williams的Pee Wee及一些Coltrane及Miles的名曲,除了主角Scofield展現了比平時似乎更強猛的力道外,Larry Golding跟Jack DeJohnette也以十足的火力支援Scofield。Seven Steps to Heaven可說是這張專輯的高潮,開頭的vamp及編曲都非常精采。
Scofield目前又再度與Medeski, Martin and Wood巡迴中,可惜他目前尚未到過台灣演出(最近的一次在香港),實在希望能親眼一睹其風采,只能期盼哪天能爭取的到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