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A Love Supreme》屆滿50週年!

50年前的昨天,也就是1964年12月9日,四位音樂家步入傳奇錄音師Rudy van Gelder位於紐澤西的Van Gelder Studio錄音室,錄下了更為傳奇的一張專輯。John Coltrane、McCoy Tyner、Jimmy Garrison和Elvin Jones共同錄製的《A Love Supreme》今年屆滿50週年。分為四個樂章的這張專輯是Coltrane最具野心也賣得最好的一張專輯,而其中Coltrane賦予曲子的靈性意義 更讓不少樂迷為他立銅像稱呼他為St. Coltrane。

四個樂章中,"Acknowledgement"經典的四個貝斯低音、Coltrane不停將這個動機四度轉調的即興都是聆聽重點;第二樂 章"Resolution"雖是全曲唯一中版的曲子,卻被McCoy Tyner和Elvin Jones炒得非常火熱;第三樂章"Pursuance"實際上就是個up tempo的minor blues,並在開頭feature了一段Jones的獨奏;而第四樂章"Psalm"則是首free tempo的作品,在Jones的鼓槌敲擊聲與Tyner滿溢的琴聲中緩緩進行。
後人重新詮釋的方面,"Resolution"這首曲子曾 被歌手Kurt Elling在專輯《Man in the Air》填詞演唱,喜不喜歡....看個人啦!"Pursuance"薩克斯風手Kenny Garrett在他的專輯《Pursuance: The Music of John Coltrane》中詮釋過,不過和聲樂器改由吉他手Pat Metheny擔任,或許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兩個版本的不同。而最完整的當然是薩克斯風手Branford Marsalis在《Footsteps of Our Fathers》一次挑戰三大薩克斯風手(Ornette Coleman、Sonny Rollins和John Coltrane)的專輯中的版本,在此輯中接下Tyner和Jones位置的則是Joey Calderazzo和Jeff Tain Watts。而Branford還有出DVD的現場錄影,也挺值得一看。弦樂四重奏Turtle Island String Quartet也在07年發表過他們的《A Love Supreme》,有不少有趣的編曲。而對這張專輯錄製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作家Ashley Kahn的書《A Love Supreme: The Story of John Coltrane's Signature Album》,裡面有相當多珍貴的歷史照片。
適逢最近爵士歷史再過幾堂課也要教到這個年代了,重聽了不少Coltrane的音樂,順便也和大家分享下面這個非常爆炸的"My Favorite Thing":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吉他手Julian Lage和Nels Cline發表二重奏作品《Room》

吉他手Julian Lage和Nels Cline發表了吉他二重奏的新作品《Room》。

在談這張新作品之前,我想先介紹一個叫做「Alternative Guitar Summit」,簡稱AGS的組織,是由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前衛吉他手Joel Harrison所創立的。關於Joel Harrison其實也有很多可以談的,不過在此先把討論的重心放在這個組織上。2013年底Harrison召集一大票吉他手成立這個組織,並且在2014年1月舉辦了一系列的AGS音樂會。 參與者包括Ben Monder、Joel Harrison、Mary Holverson、Liberty Ellman、Gilad Hekselman、Nels Cline、Fred Frith、Dave Tronzo、Steve Cardenas、Vic Juris、Miles Okazaki等橫跨老中青各世代的吉他手。有的風格偏主流,有的則一直都在前衛與自由即興音樂圈出沒,有的則游走在兩者的邊緣。這些吉他手中,雖然大部 份因為音樂風格較為小眾而沒有什麼國際知名的超級巨星(例如Pat Metheny這種等級),但絕對集合了當今爵士樂壇中,最具創意的一群人。
除 各個吉他手的作品外,為了紀念在音樂上對他們極具啟發性的前衛鼓手Paul Motian,這系列AGS音樂會也有數場以各種編制與組合演奏Motian的知名曲目,如"Mambo Jumbo"、"The Owl of Cranston"、"Tuesday Ends Saturday"、"Once Around the Park"、"Cathedral Song"等等。其中有一場即是由Julian Lage和Nels Cline所合作的二重奏。以下的影片是他們合奏"The Owl of Cranston"的片段。

Lage 和Cline其實有位共同朋友名為Jim Hall。前後和這位吉他老前輩合作,讓這兩位吉他手多了一項共通性。Hall尚在世的時候,常邀請同住紐約的音樂家朋友們共享午餐(註1),Cline 和Lage就在這樣的午餐聚會中認識,並組成二重奏巡迴演出。但或許就是AGS的這場音樂會,開啟了這兩位吉他手想要一同錄音的契機。
Julian Lage是小時候即已成名,後來為鐵琴手Gary Burton重用,大多和主流音樂家如Eric Harland、Taylor Eigsti、Dayna Stephens合作的年輕吉他天才。他在吉他演奏上有許多豐富誇張的表情技法,雖偶爾略嫌過火,但是在他拿捏得當的時候卻非常有戲劇效果,可以自由地鋪 陳音樂的動態。在這些技法上的鑽研無疑證實他對特殊音響效果的興趣,因此這次和Nels Cline的合作也不讓人意外。他偏好acoustic的setting,主要採用空心爵士吉他為武器,音色上也很明顯的為acoustic的聲響(註 2)。除了主流爵士風格,他也擅長彈奏Country music和Gypsy Jazz,今年和鄉村音樂家Chris Eldridge有張合作的作品《Avalon》。而以下的影片,則是他和小提琴手Mark O'Connor和貝斯手John Patittucci彈奏Gypsy Jazz的精采影片,可以一睹他對勾搥、滑音的運用以及音量控制的彈性。就我個人來說,這些較為原音聲響的合作,比他在Eric Harland的樂團Voyager的表現更令我喜歡。

Nels Cline除了以他參與的搖滾樂團「Wilco」成名外,多在前衛即興圈打滾。他的樂團「The Nels Cline Singers」有Indie Rock、電子、自由即興、噪音等多種元素,唯一沒有的就是歌手XD。在AGS系列音樂會除Lage外,他也和他的偶像,對於當代前衛吉他非常有影響力的 Fred Frith有精采的合作。這位Fred Frith也是位奇人,在90年代初和薩克斯風怪咖John Zorn合作Naked City,擅於製造奇特的聲響。舉例來說,用鼓棒、鞋帶塞在吉他琴弦下滑動產生振動聲,並在這樣的狀態下彈奏,製造出像電子音樂的聲音;同時他也寫了許多 給電吉他四重奏(註3)的有趣作品。相信Nels Cline自己的音樂也受到非常多Fred Frith的啟發。

至於Lage和Cline的這張《Room》如何呢?有如詩歌般的作品,有7/8和7/4交錯的緊湊樂曲,也有圍繞幾個預設樂句即時發展和聲的自由之作,我個人相當喜歡。其他的就請大家自行找來體驗,不破梗囉。在此再附上一篇兩位音樂家的訪談供大家參考:
http://www.premierguitar.com/articles/21448-nels-cline-and-julian-lage-gnarly-humanist-and-the-twenty-something-terror
(註1)其實AGS的成員中有不少都曾受邀到這個午餐聚會,也因此AGS系列音樂會中也有部份是向Jim Hall致敬的場次。
(註2)例如像Jonathan Kreisberg雖也是用空心爵士吉他Gibson ES-175,但都是真空管音箱的音色,和Julian Lage相較下非常木頭的聲音有很明顯的不同。
(註3)是真的寫給四把電吉他的作品,例如專輯《Ayaya Moses》和《Upbeat》。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經典爵士廠牌Blue Note、Prestige分別歡度75和65週年紀念

今年是爵士歷史上兩大廠牌的歡慶之年。Blue Note廠牌在今年年初時宣佈為了紀念75週年(成立於1939年),將推出邪惡的推坑計畫,以包括Art Blakey的《Free For All》、John Coltrane的《Blue Train》、Eric Dolphy的《Out to Lunch》、Wayne Shorter的《Speak No Evil》與Larry Young的《Unity》這五張超級強片做為第一波,陸續重發一百張經典專輯的黑膠。這個邪惡計畫在下面的連結有詳細的內容,請有在收集黑膠的人慎用:
http://www.bluenote.com/vinylreissues.html
另 一方面,成立於1949年,在Hardbop黃金年代和Blue Note並稱的Prestige廠牌也在近期推出歡度65週年的活動。和Blue Note同樣由鼎鼎大名的錄音師Rudy Van Gelder操刀錄製多張經典專輯,Miles Davis的「ING」系列專輯、Sonny Rollins的《Saxophone Colossus》、Theloinous Monk的《Thelonious Monk and Sonny Rollins》等都是樂迷難忘的回憶。可惜的是Prestige的地位始終還是無法和Blue Note相比擬,迄今亦然。目前隸屬於Concord旗下的Prestige的重發計畫大多為數位重發(呃...),也沒有過多醒目的慶祝活動。不過在明 日於Dizzy's Club還是有Prestige 65週年慶祝音樂會,是由華裔鋼琴手Helen Sung領軍,包括薩克斯風手Seamus Blake、小號手Mike Rodriguez、剛和Alex Sipiagin來台的貝斯手Boris Kozlov與鼓手Willie Jones III的五重奏演出。


附 帶一提,11/2,也就是再過幾天後,也是Rudy Van Gelder的90大壽唷!幾乎八九成的Hardbop經典專輯都是由這位阿公錄的,而他現在也還是活跳跳的,新銳小號手Christian Scott前幾年的專輯《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還是由他錄的呢!感謝Van Gelder的努力,讓大家聽到這麼多高品質的好音樂,先跟他說聲生日快樂啦!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對於近期一些事件的想法

台灣小歸小,風風雨雨也不少。最近台灣本身的爵士圈也有些事件的發生,讓我想要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當然是金音獎的部份。我想我就不避諱的指名道姓說了。「數字搖滾」樂團大象體操的單曲〈身體〉入圍「最佳爵士單曲獎」這件事,讓我覺得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首先,這首作品姑且不論我個人對它的喜好,但是它沒有即興、演奏中沒有因循爵士歷史的軌跡而來的律動、旋律或是其他手法,應該很多人都清楚它無法被認知屬於爵士的範疇。
然 而,第一,它「成功」入圍了。這代表評審團對於爵士鑑賞水準的不足 (而且這是非常輕易可辨識的),或甚至沒有鑑賞的能力。我並沒有針對特定某一評審,入 圍的評斷畢竟是由整個評審團做出來的,因此我用評審團這個詞來代稱。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會是通才,無法理解所有音樂的面相。所以金音獎是否應該要分門別類, 由學有專精的評審來負責評鑑,讓根本不該出現在某種類型的音樂再發生這種糗事?不然依照這樣的裁決水準,金音獎永遠都會是個笑話,藍調演奏者入圍嘻哈獎 項,嘻哈音樂家入圍重金屬獎項,那這個獎的分類是分好玩的嗎?
第二,據聞,大象體操的團員受訪時表示「我們自認不是爵士樂團,但這是我們認為最有爵士風格的作品。是不是爵士,我們交給評審決定」。這段訪談,刊出的欣音樂網路新聞在我打這篇文章時已經刪除了,所以我不是逐字引用,不過意思大致上是這樣,如果我有誤解,歡迎來指正。
OK, 這聽起來像不像馬總統在事情有爭議時,就說「我們一切交給司法,謝謝指教」的感覺?自己的音樂,自己會不知道用了什麼元素、受了什麼影響嗎?為什麼要報一 個不相干的獎項?是因為這個獎項看起來沒什麼人在玩,比較沒有競爭壓力可能比較容易得到,所以就報了?不論評審的好或壞,自己在報名的時候難道不能憑著良 心報名?在紐約有個鼓手叫Jim Black,他的樂團AlasNoAxis全部成員都是爵士樂手,十年前就開始做Post-rock/Odd Meter甚至Free Improvisation的東西,有幾張專輯是Through-composed,但連他自己都說這個樂團的音樂不能算是爵士(Source: "Splay revolves around a certain range. It is not jazz at all, there is no real swing on it. But it moves around songs and textures. Not a lot of improv, more about collective zones and songs. The next album is even more extreme.")。我不認識大象體操的任何團員,也無法給他們任何個人評斷,但是報名最佳爵士單曲這件事,我想對在台灣真正在鑽研爵士音樂的人來說, 是個很不尊重的舉動。
綜上來說,這是一體兩面的事,評審應該要有基本鑑賞音樂類別的能力,而報名者也要有只報名自己音樂領域的認知,這才是對所有類型的音樂人的基本尊重。
******************************************************************************************************
第二件相關金音獎的事,是《羅堂軒胡說八道爵士二胡演奏專輯》入圍「最佳爵士專輯獎」和「最佳爵士單 曲獎」。充其量,這頂多是加了爵士元素的專輯。整張專輯一聽就知道是分軌錄的,伴奏音樂家就如同Band in a Box或伴奏機一樣,與主奏間完全沒有任何互動,更遑論二胡主角完全不成熟的Swing節奏、常常與節奏組脫離的樂句、甚至音準還不時跑掉。如果這樣的成 品也可以入圍,全台灣的爵士樂手努力練習是在幹嘛?據稱這張專輯的製作人曾在前兩年發行一張同樣入圍金音獎的專輯,這張專輯其中一首曲目「借用」了紐約當 代吉他手Jonathan Kreisberg的創意。當然沒有證據我是不會亂說話的,證據在此:
Jonathan Kreisberg's Summertime:
http://open.spotify.com/track/5VcoR1al9gEahnZGulAG6G
除 了五拍、貝斯的律動、幾乎等同於Summertime的和弦行進外,JK在0'36的短樂句、JK在1'43的licks還有 3'26放的絕招,是不是和創意借用版中0'29、3'08、3'16的句子一模一樣?有聽過JK的朋友都可以來見證一下這個奇蹟。或許這位製作人覺得 JK在台灣可能根本沒人聽過就順手了一下,但是夜路走多還是會碰到東西的。自己的專輯都能這樣創意借用了,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於是我們看到連續幾年這位 製作人製作的諸多拼貼風專輯每年都入圍金音獎,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有關係就沒關係?如果我們的音樂圈可以放任這種水準的音樂入圍,大家就也別怪音樂圈不會 有進步的空間。

******************************************************************************************************

接 下來談談台中爵士音樂節好了。今年的台中爵士音樂節其實就大舞台的音響來說,我覺得是歷年來最好的一次,可惜我沒記住音響公司的名字,應該要給他們掌聲。 更可惜的是,聽眾的水準跟不上舞台音響的水準。在我去聽Alex Sipiagin的時候,很多人帶著小桌子、蠟燭(燭光晚餐!?)、滿桌的食物,整場音樂會唯一沒做的事情就是聽音樂。吃吃喝喝真的也就算了,一堆人聊天 聊的像怕別人沒聽到一樣。我坐的第一個位置在前面就有一桌是兩三個家庭共坐一桌,一堆人搶著要抱其中一個剛到的家庭的小孩是怎樣?後面還有一組夫妻檔會複 製舞台上的主持人講的每一句話,每講一句他們夫妻就要重複一句,是九官鳥嗎?後來搬去第二個位置確實有比較好,但是後面還是有一桌白目的大學生在打牌,唯 一的優點就是他們在大聲喧鬧時碰到曲子結束還會動態降低音量。這些人為什麼不想想,要吃喝玩樂可以去其他地方,可以不必來這邊干擾想聽音樂的人?至於節目 的安排,今年也有些相當奇怪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要邀請一些Indie Rock樂團?反正這些Indie Rock團應該很多人也都沒聽過,就邀請同樣沒人知道的「爵士樂團」也可以啊?至少會跟爵士兩個字有關係吧?

******************************************************************************************************

Anyway....希望整個音樂圈的人都能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更希望音樂圈以外的人也都能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雖然「尊重」這兩個字比相對論還難懂,還難寫,還是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寫好。

註:剛剛發現欣音樂的新聞又讀得到了
原 文如下:"大象體操的貝斯手張凱婷在臉書上表示,很難去真正定義何謂爵士樂,畢竟所謂數字搖滾本身就融合了許多曲風,她說:「我們當然不認為自己是爵士樂 團,否則我 們就會去報爵士專輯,但就單一歌曲而言,這首歌我們認定是可以去報爵士單曲的,至於他到底是否有資格被稱做爵士單曲,就是非常主觀的認定,我們決定交由評 審決定。」而有些網友也替大象體操做緩頰,認為這只獎項設計機制的問題,畢竟本次金音獎沒有提供「最佳後搖滾單曲」之類的名額,讓這類樂團找不到合適的曲 風報名。"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爵士圈近期的兩大爭議事件

爵士圈雖然小眾,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風風雨雨。
早期致力和M-Base音樂家Steve Coleman合作、後融合印度音樂,近年又玩起極限主義的印度裔前衛鋼琴家Vijay Iyer,最近在網路上寫了他在哈佛大學教授的課程大綱。不料先前曾介紹過的爵士大悶鍋Jazz is the Worst跑去他的Twitter留言表示「Vijay只會訓練出一批會寫出音樂研究計劃而非真正音樂的人,請Vijay不要再告訴大家他有多聰明了」。 嗆辣的發言讓Vijay旋即發表文章說自己只是和有同樣想法的人做自己想做的音樂,並反擊Jazz is the Worst只是一個酸民,連樂評都稱不上。
本 以為這件事應該會就此打住,但是後來劇情突然又發展成曾與Wayne Shorter合作的另一位鋼琴家Rachel Z跑出來,說她認為「Vijay沒有跟隨任何大師學習過竟然要教這種課」、「Jazz is the Worst沒有惡意只是愛搞笑,Vijay應該要接受各種批評,不要把自己當神」,真是超級亂入的啊XD!於是乎,Vijay也不甘示弱的回應說「對啦我 是沒有跟Wayne Shorter合作過,但是我和Steve Coleman、Donald Bailey、Wadada Leo Smith、Reggie Workman、Andrew Cyrille都合作過,而且他們都是自成一家的大師,是有什麼問題嗎?而且我哪有把自己當神?我只是為我自己辯護罷了!」
好吧看來大家火氣真的都不小,網路上真的很容易吵架啊!大家還是回去練琴錄音好嗎?
看 完了第一個爭議,第二個爭議的趣味程度不下於第一個。前衛爵士團體Mostly Other People Do the Killing(沒錯他們團名就是這麼長)以無鋼琴四重奏在音樂中融合自由即興、草根性音樂如鄉村或藍調、搖滾樂等元素,是相當有趣的樂團。他們更愛在專 輯封面搞怪,刻意模仿重現Ornette Coleman的《This is Our Music》、Keith Jarrett的《Koln Concert》、Roy Haynes的《Out of the Afternoon》及Art Blakey的《Night in Tunisia》的專輯封面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就連他們的薩克斯風手Jon Irabagon自己都愛玩這套,在自己的專輯中偷渡Sonny Rollins的《Way Out West》做封面。


今年他們更拋出了一個爭議性話題:
錄製了專輯《Blue》,把Miles Davis的經典作品《Kind of Blue》重新再現。
你 沒看錯,重新再現的意思就是Note for Note,每顆音都演奏的一模一樣。為什麼要這樣搞?據他們宣稱,他們想要嘗試看看自己能多接近Miles與John Coltrane,並讓大家思考什麼是即興。有人推測他們可能是認為...例如巴哈很擅長即興,大家所演奏的巴哈曲目卻是重新演繹巴哈把自己即興的內容譜 寫下來的音樂,想要重現巴哈那時候演奏的樣貌。或許MOPDK也是想做類似的事。

果然,任何事情都會有正反雙方的意見。鋼琴家Ethan Iverson認為這張專輯非常的具有創意,雖然他並不是很喜歡成果。而吉他手Joel Harrison則在Downbeat看到了這張專輯的四顆半星評價的樂評後,酸了一句:「如果我也把這篇樂評照抄一份,是不是能得到最佳記者獎?」
網 路上倒是有MOPDK釋出的"All Blues"試聽片段。聽過以後我個人認為,要重現那麼經典的音色、樂句呼吸,甚至是很抽象的...「靈魂」,真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光是Miles細膩 至極的表情就不可能了。不過能在爵士圈丟出這個概念,實在是相當需要勇氣的(不用想也知道會有多少幹譙)。下面是這個曲目的連結,有興趣的人就聽聽看,和 原版比較一下吧。
https://soundcloud.com/bk-music-pr/all-blues-mostly-other-people-do-the-killing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Joe Henderson Year?

無獨有偶地,今年在長號手Conrad Herwig發表了拉丁版的Joe Hederson致敬專輯《The Latin Side of Joe Henderson》後,著名的八人超級樂團SF Jazz Collective也宣佈今年的致敬對象為這位自60年代中期開始活躍的薩克斯風大師,即將開始一連串的巡演,彷彿將今年定調為Joe Henderson Year。

Conrad Herwig在這十多年來陸續發表幾張把大師經典名曲改編為拉丁版本的作品,例如《Que Viva Coltrane》、《Sketches of Spain y Mas: The Latin Side of Miles Davis》、《Another Kind of Blue: The Latin Side of Miles Davis》、《The Latin Side of Wayne Shorter》與《The Latin Side of Herbie Hancock》,張張都有精采異常的編曲,甚至讓一些難以想像和拉丁節奏結合的作品都重新活了起來。今年Herwig終於決定向他曾親身合作過的Joe Henderson致敬了!Herwig曾在Henderson於90年代Verve系列專輯中的《Big Band》及《Porgy & Bess》參與錄音,和晚年的老喬有親密的連結,可說是最適合改編Henderson作品的人選之一。改編的曲目不可避免的包含"Recorda Me"、"Inner Urge"、"Black Narcissus"這些重頭戲。不論是以Montuno展開的"Recorda Me"、變為4/4拍並在後轉換為6/8的"Black Narcissus"或是不停地以3在4做為對點基礎的"Inner Urge",都充份地與拉丁節奏相融,特別邀演的薩克斯風手Joe Lovano亦有許多即興戲份。
另 一頭,SF Jazz Collective的諸位音樂家們個個都是精擅編曲的名家。不過這一兩年向Stevie Wonder和Chick Corea致敬的編曲常感覺有點"Over-arranged",旋律被支解的過於破碎,某些段落聽起來亦是"為編曲而編曲"而損失了音樂性,是蠻可惜的 地方。不過我還是很期待今年他們會怎麼處理老喬的作品。提到老喬的"Inner Urge"改編,有個相當推薦的版本,收錄在好幾年前為Blue Note廠牌70週年紀念成立的樂團Blue Note 7的專輯《Mosaic》中,Reharmonize的相當好聽(例如前兩行置換為D7sus4)。此外,薩克斯風手Ravi Coltrane和Steve Coleman有個以M-base手法改編的七拍版,主題是7/4而即興則著重14/4(或是一個half time 7/4的feel)。Wallace Roney也有個旋律4/4和七拍kick交錯、換成四小節3/4再換成四小節walking的4/4的變態版,沒聽過的人可以先找來high一下。
設計對白:今年又要惡搞哪首曲子呢?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小號大師Kenny Wheeler辭世

自70年代開始活躍於爵士樂壇迄今的加拿大籍小號大師Kenny Wheeler,因為年紀的關係身體過於衰弱,終於在昨日辭世,享年84歲。
雖 然是加拿大人,但是Wheeler大部份的生涯在英國渡過。70年代起他和德國爵士大廠ECM展開長達20年的合作,許多精采的作品都出自於此。 Wheeler的音色較為古典,即興喜歡集中於高音域。他的演奏不受曲式的束縛,樂句顯得相當流動而懸浮在節奏組上。作曲上,他總是可以在困難的和聲上寫 出優美的旋律。他也喜歡用pedal point、polychord、轉位等手法在創作中,以取代原本應為功能和聲的和弦行進(例如喜歡用Dm7/G->Ebmaj7、Bmaj7#5 /G->Abm7等手法),或是在應該要解決的地方放一個聲音依然懸浮的和聲。《Heyoke》、《Everybody's Song but My Own》都是善用這些手法的例子。

雖 然成名作是和鋼琴家Keith Jarrett合作的《Gnu High》,但是和Wheeler搭檔最久的鋼琴家是英國鋼琴名家John Taylor,而最常合作的貝斯手則是貝斯大師Dave Holland。和這兩位大師的合作中,我非常喜歡《All the More》、《Flutter By, Butterfly》、《The Widow in the Window》 與《What Now?》這幾張作品。《All the More》裡的曲子《Mark Time》John Taylor彈了一個非常精采的前奏,節奏非常的飄浮自然。《What Now?》這張沒有鼓手的專輯裡,Dave Holland的貝斯則撐起所有節奏組的責任,讓曲子的律動依然強烈,再搭配起薩克斯風手Chris Potter和Wheeler截然不同的即興方式,實在是一張經典之作。當然也不能錯過Wheeler和吉他手Bill Frisell、薩克斯風手Lee Konitz以及Dave Holland合作的《Angel Song》,空間感、旋律性都美到讓人想一聽再聽。而Wheeler一些大編制或是搭配銅管組合(沒有貝斯與鼓)的專輯如《The Long Waiting》及《A Long Time Ago 》,也凸顯Wheeler的編曲能力,相當值得聆賞。

感謝Kenny Wheeler的音樂。R.I.P.。
(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網路上的一篇Kenny Wheeler作曲分析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長號手Robin Eubanks推出新專輯《Klassik Rock Vol. 1》

搖滾樂改編為爵士樂不是新鮮事,但是要改編的好可就不容易了(ㄎㄎ)!

 長號手Robin Eubanks今年推出作品《Klassik Rock Vol. 1》,特地將他成長時期的經典搖滾樂曲精心改編。如果對貝斯手Dave Holland五重奏有研究的朋友,應該不會忘記這位經常和薩克斯風手Chris Potter同時Polyphonic式競奏的長號怪物。此次,他集結俄籍貝斯手Boris Kozlov和鼓手Nate Smith組成堅強的節奏組。其中Kozlov曾隨《Mingus Big Band》來台,是個電貝斯、Double bass雙棲的厲害人物。而Nate Smith是Robin一同在Holland五重奏中打拼的夥伴,同時也是《Chris Potter Underground》樂團中的瘋狂鼓手。
除了節奏組外,Robin並邀請他兩位同樣為爵士樂手的兄弟一同加入陣容。這兩位兄弟都和 Holland有著相當深的淵源。吉他手Kevin Eubanks是Holland在80年代與薩克斯風手Steve Coleman共組的樂團中的一角,《Extensions》這張專輯非常經典。小號手Dwayne Eubanks則經常參與Holland的大樂團錄音,例如《Overtime》這張專輯即可得見他的身影。



藉 機特別提提Kevin Eubanks。這個身為素食主義者卻有著健身魂的吉他手,曾被素食雜誌(美國還真是他X的什麼雜誌都有)票選為「全球最性感的素食者」(很詭異的一個 title啊!),也經常在專輯封面大秀他的肌肉。但看似Smooth Jazz專輯才有的封面中,卻是不折不扣的硬底子Post-bop風格。這位老兄由於不喜巡迴,在與薩克斯風手Branford Marsalis擔任電視節目《Tonight Show》的House Band後就在CBS電視台待了下來當了十多年的音樂總監,也因此他的名聲始終不是那麼響亮。近幾年他才終於想專注在樂手身份(大概錢也賺夠了),離開了 電視台的工作重新巡迴,也旋即加入Dave Holland新成立的搖滾風格四重奏中。這個新四重奏也似乎變得像是Kevin個人秀,而不那麼像Holland的樂團。









回 到Robin身上。這張專輯改編了諸如Sly Stone的《Thank you》、Led Zeppelin的《Kashmir》與《The Ocean》及Jimi Hendrix的《Fire》,都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間的搖滾曲目。其他則有一些Robin自己的創作。網路上有放上數個試聽檔,只能說非常精采,絕 不是亂把幾首曲子硬串了事,值得大家一聽。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Thelonious Monk大賽的參賽爭議

Thelonious Monk大賽自1987年開始舉辦以來,迄今提拔了無數在爵士音樂圈的年輕新秀。Monk大賽一向有參賽的限制,主要是年紀與錄音方面。參賽者需小於30歲且不能在大廠牌有錄音合約。
然 而這個「大廠牌」似乎給了很大的解釋空間,什麼才叫做「大」?年輕的薩克斯風手Noah Preminger去年想要參賽時,被主辦單位告知他曾經在錄音廠牌Palmetto下發表作品。但Noah認為首先他並沒有和Palmetto有合約 (雖然他確實有發表專輯《Haymaker》),再者他認為Palmetto哪算什麼大廠牌(有人聽過嗎XD?),所以不應該因為資格不符而被排除在外。 更有人告訴他說曾經在雜誌Downbeat上看過關於他的消息,所以他已經「不需要曝光機率」了。Noah對此大表不滿,特別是在看到今年的小號大賽的參 賽資格並未因他先前的抗議有任何的調整後,在他的Fan page開砲認為Monk Competition的主辦單位在參賽資格定義上的模糊對參賽者非常不公。
做為旁觀者的我們,也只能希望Monk Competition的主辦單位可以協調出明確的參賽資格,讓參賽者有更公平的參賽機會啦。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爵士大悶鍋?

爵士也可以有大悶鍋啊?最近一年多來網路出現了一號人物「Jazz is the Worst」, 在Twitter上發表許多爭議性的言論。有一針見血的嘲諷,也有實在是過度偏激的言論。許多當代的爵士樂手例如吉他手Dave Mooney、Mark Whitfiled、貝斯手Christian McBride、Tim Lefebvre、鼓手John Hollenbeck、Matt Wilson都會出現回文,想當然爾應該有更多的爵士樂手在默默關注(應該也只有爵士樂手看得懂這些梗),看他還會出什麼招。有的言論獲得許多人的叫好, 有的則讓人相當搖頭。迄今大家都不知道這位人物究竟是誰,但是從他的「專業PO文」來看肯定是爵士圈內人無誤。
在這邊節錄一些還蠻好笑的Tweet給大家瞧瞧:
**********************************
“Jazz Musician (noun): a person who complains about people never coming to their shows, and yet never goes out to see anyone else play”
爵士樂手(名詞): 一個抱怨其他人都不來聽他的音樂會,也從來不去看其他人表演的人
“‘Rising Star’ on Guitar: 46 year old Peter Bernstein”
吉他崛起新秀: 46歲的Peter Bernstein
“Jazz: If you can’t write good music, just write complicated music”
爵士就是: 如果你寫不出好音樂,就寫複雜的音樂
“If I had a dollar for every time Lee Konitz played ‘Body and Soul’, I’d have more money than Lee Konitz”
如果每次Lee Konitz演奏Body & Soul我就有一塊錢,我就會比Lee Konitz還有錢
“Jazz: If your sidemen ask for too much money, just get younger ones.”
爵士就是: 如果你的sideman要更多錢,那就去找年輕的小夥子來換掉他
“Jazz Drummers usually write a lot of Free/Avant Garde stuff, mostly because their knowledge of harmony is so limited.”
爵士鼓手通常都會寫很多自由前衛的玩意,因為通常他們對於和聲知識趨近於零
“Sure, playing Avant Garde Jazz is fun, but so is masturbation and we don’t do THAT in public!”
當然,演奏前衛爵士很有趣,但是打手槍也是,而且我們不會在公眾場合那樣做
“Playing ‘Inner Urge’ in 7/4 is SOOO 2005 <<eye roll>>”t to see anyone else play”
演七拍Inner Urge還真是2005 (翻白眼) (註: 表示已經是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做的事了)
“There are no true Jazz fans, only failed former musicians.”
沒有真正的爵士樂迷,只有失敗的前音樂家
“Jazz: where if you’re a tenor player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to be either a Chris Potter clone or Mark Turner clone”
爵士就是: 如果你是Tenor薩克斯風手,你可以有選擇成為Chris Potter複製人或是Mark Turner複製人的自由
**********************************
不過有些太過偏激的言論我就不貼了,畢竟玩笑有點過頭。不論你同不同意這位仁兄的話,他確實點出了不少現在爵士樂的狀況或問題,還真是有大悶鍋嘲諷時政的意味。有興趣的人可以follow他的Twitter:https://twitter.com/JazzIsTheWorst
同場加映:最近Jazz is the Worst也開始發表樂評了,率先中槍的是兩位小號手Ambrose Akinmusire和Christian Scott。喜歡這兩位小號手音樂的人看了可別七竅生煙啊!
http://jazzistheworst.blogspot.tw/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Enrico Pieranunzi《Plays the Music of Wayne Shorter: Infant Eyes》


我自己很久沒有聽這張專輯了,今天和朋友聊天重新懷舊了一下。Wayne Shorter是爵士樂史上作曲影響力最大的音樂家之一,而鋼琴家Enrico Pieranunzi這張演奏Wayne Shorter作品的專輯《Plays the Music of Wayne Shorter: Infant Eyes》則是這些經典曲目的最佳重新詮釋之一。
帶拉丁色彩的"Fall",讓人不禁想拿來與近十年後吉他手Kurt Rosenwinkel彈奏略帶funky、hip-hop的版本比較。在快速三拍和切成二之間交錯的"E.S.P.",最後面三小節的vamp結尾相當 精采。同樣改為三拍的"Nefertiti"在某些地方刻意多加了一兩小節,卻不顯突兀,並持續地以跨小節的idea即興。"Pinnochio"巧妙地 利用Take the A Train的經典intro和Pinnochio原曲旋律的相似度結合在一起來開場,並以五聲音階、如同Chick Corea般的彈跳觸鍵直接開始即興,最後才陳述主題。沉靜的Infant eyes中,貝斯手Hein Van de Geyn非常旋律地鋪陳低音線,而Pieranunzi將音群密集度逐漸提高又降下,令聽者猶如坐雲霄飛車般的過癮。
喜歡Wayne Shorter作品的人,亦不妨找找吉他手Pat Metheny在《Trio 99->00》詮釋的Capricorn、鼓手Ferenc Nemeth在《Night Songs》把原曲一小節4/4拆成兩小節3/4的E.S.P.、長號手Conrad Herwig在《The Latin Side of Wayne Shorter》詮釋的火熱拉丁版This is for Albert、吉他手Lionel Loueke在《Mwaliko》詮釋的節奏肢解版Nefertiti來和這張作品的做個比較。而喜歡Pieranunzi的,也一定要聽聽他在 《Live in Paris》大玩reharmonization的狠勁以及在《Don't Forget the Poet》的詩意。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第一屆Zbigniew Seifert國際爵士小提琴大賽

對大多數樂迷來說,Zbigniew Seifert是個幾未耳聞,發音又不知從何念起的陌生名字。
Seifert 是位活躍於70年代的爵士小提琴家。如同70年代崛起的幾位小提琴家Jean-Luc Ponty、Didier Lockwood、Michał Urbaniak,Seifert出身自歐陸,並在Post-Coltrane和融合爵士樂大行其道的年代活躍著。因此,不論是來自法國的Ponty和 Lockwood或是來自波蘭的Urbaniak和本文主角Seifert,他們的音色很大的成份來自拾音器而非空心樂器,即興的語彙也充滿了薩克斯風手 John Coltrane的影子。Seifert出道時實際上是吹Alto薩克斯風,或許也是這個原因使他的演奏有著更明顯的管樂線條。聽聽他在專輯《Man of The Light》中的作品"Turbulent Plover"兇悍的演出,豈不正是標準的Coltrane門徒?而在專輯《We'll Remember Zbiggy》中的作品"McCoy's Nightmare"更是指名道姓地向Coltrane的御用鋼琴手致敬,五聲音階的發揮實是淋漓盡致。而此曲的節奏,更讓人憶起Coltrane演奏的 Afro Blue、My Favorite Thing的3/4律動以及McCoy單飛後常大量採用的Afro-cuban打擊樂器。

《Man of The Light》 "Turbulent Plover"
《We'll Remember Zbiggy》 "McCoy's Nightmare"
可 惜的是,Seifert也是天妒英才俱樂部的一員,在32歲即因癌症的侵擾撒手人寰。但在這短短的一生中,他已和許多當時生猛有力的一線音樂家合作過。下 面的這個錄音乃是他和吉他手John Scofield、鋼琴手Richie Beirach、貝斯手Eddie Gomez與鼓手Jack DeJohnette的合作,全是歷史級的大師。
《Passion》 "Pinnochio"
終 究還是因為活躍時間的短暫加上年代的久遠,Seifert似乎漸漸被遺忘了。所幸近年來,波蘭當地成立的Zbigniew Seifert基金會保留的珍貴訪談與演出影像藉著Youtube的數位網路傳播、幾個波蘭的錄音廠牌Anex、Polonia、GAD重發了幾張 Seifert的錄音、當代小提琴家例如Zach Brock也在專輯《Almost Never Was》(請 參見KKBOX上的拙作)詮釋上面所介紹的Seifert作品"Turbulent Plover",陸續地喚醒樂迷對於這位後咆勃小提琴家的記憶。而09年,Seifert辭世的30週年,第一本關於他的傳記The Life of Zbigniew Seifert: Man of the Light和紀錄片Passion也發行了,再度使這位小提琴家的英靈重新活躍在爵士音樂圈中。
今年,波蘭更在Seifert的故鄉 Kraków舉辦了第一屆Zbigniew Seifert小提琴大賽,試圖再提振Seifert的聲勢。擔任評審的包括70年代融合爵士名團Oregon的貝斯手/小提琴手Glen Moore、當代小提琴名家Mark Feldman及鼓手Janusz Stefanski,其中Moore與Stefanski都是Seifert的好友。參賽者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最終是由波蘭地頭蛇Bartosz Dworak奪冠。雖然Seifert逝去的太早,但是他的精神卻在30多年的現在由這些參賽的年輕小提琴手們傳承了下去。
在最後和大家分享Seifert與吉他手Philip Catherine合作的二重奏影片,展現的是他除了現代語法之外,旋律性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夠對這位小提琴家有更多的認識 !
Zbigniew Seifert and Philip Catherine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爵士經濟動能提升方案之2014上半年專輯推薦

2014上半年咻~ 的一下就過去了。為了讓大家錢有地方花,我準備了「爵士經濟動能提升方案」,列出一些上半年精采的爵士專輯讓大家掏錢,以期一同提振爵士經濟!裡面的專輯全是我主觀認定好聽,完全不掺雜任何客觀因素,如果因此踩到雷,一定都是They的錯!
那就開始啦!
Melissa Aldana - Melissa Aldana & Crash Trio

 新科Monk大賽薩克斯風冠軍Melissa Aldana是位非常厲害的智利女生。這張專輯是她用冠軍獎品 - Concord的錄音合約錄的,和先前的薩克斯風大賽冠軍Jon Irabagon找了一堆聽起來有點格格不入的傳統爵士大咖抬轎不同,Aldana決定和同儕合作,並採用無鋼琴三重奏的編制。音樂非常受到Mark Turner的Fly Trio影響,鼓手Francisco Mela的表現相當亮眼。
David Binney - Acapana

今年多變的薩克斯風手David Binney又想玩電子的東西了,第一首作品的前奏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到Cardigans(羊毛衫)的Lovefool,可能是電子效果有點像吧?對於 這張專輯,這能說David Binney依然寶刀未老,聽得出他慣用的作曲手法,但是和以往的電子類型的作品比起來仍舊有新東西。吉他照慣例和Chris Potter在Underground樂團的選擇完全相同,不是Wayne Krantz就是Adam Rogers。值得注意的是鼓手Obed Calvaire這位近年竄紅的新血的加入。
Avishai Cohen - Almah

加入弦樂四重奏的作品更美了!這張專輯讓大家知道原來以色列貝斯手Avishai Cohen不只擅長編寫管樂,也精熟於將弦樂四重奏精緻的聲音融入自己的作品。Song For My Brother是裡面最棒的作品,有前面9/4拍片段的雅致,也有後面在5/8拍中交錯,非常groove的提琴旋律。當然,Avishai Cohen還是會端出他的成功模式 - 鋼琴反覆的groove搭配貝斯unison不斷以反拍和polyrhythm刺激的作品Shiosre。
Brian Blade - Landmarks

其實嚴格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鼓手Brian Blade這個Fellowship樂團在前作Perceptual和Season of Changes中,大量的Pedal steel guitar和吉他的聲音。不過基本的聲音並未改變太多,Jon Cowherd超級gospel的voicing、雙薩克斯風的齊奏、磅礡的氣勢,還有他們超愛用的3/4拍。希望下一張能把pedal steel guitar和吉他加回來,我還是挺想念那個迷幻的氛圍。
Fabian Almazan - Rhizome

我一直以為在Terence Blanchard Group中相當兇猛的鋼琴家Fabian Almazan的作品也會一樣張牙舞爪,但是他一連兩張作品都展現相當迷離而優雅的風格。這張專輯不但有弦樂四重奏,也有歌手的吟唱,非常詩意。這張同時 也是傳統大廠Blue Note和群眾募資平台ArtistShare的首度合作,不曉得賣得好不好就是了。
Joel Harrison & Anupam Shobhakar - Multiplicity: Leave the Door Open

面對吉他手Joel Harrison每張專輯都不一樣的主題和音樂風格,還能有什麼好抱怨的?他的創意真的是太驚人了。這次合作的對象是印度的音樂家Anupam Shobhakar是位Sarod - 類似西塔琴的樂器的演奏家。鼓手免不了由精擅印度音樂的Dan Weiss擔任,鋼琴則還是老搭檔強到不可思議的Gary Versace。除了展現印度音樂特色的Madhuvanti外
,專輯還有融合Modern Jazz的The Translator以及展現美國草根性的Deep River,精采十足。
Edward Simon - Venezuelan Suite

這是繼與David Binney合作的Afinidad後,委內瑞拉裔、同時也是93年孟克大賽第三名的Edward Simon最有野心也最棒的作品。融合委內瑞拉音樂元素和當代爵士,Simon特地找了委內瑞拉常見的節奏組樂器Cuatro - 一種類似烏克麗麗的四弦樂器、長笛和豎琴。薩克斯風的陣容則是由Mark Turner和John Ellis擔任。有複雜的編曲、豐富的和聲和精采的即興。我最喜歡的是據說由委內瑞拉在渡過例如耶誕節的節慶中會演奏的樂曲Gaita衍生而來的 Maracaibo。
Billy Hart - One Is The Other

身為最被低估的老樂手之一,近年鼓手Billy Hart與Mark Turner、Ethan Iverson和Ben Street的四重奏搭檔倒是挺受矚目,接連在ECM發了兩張作品。在結構和自由中進出,Billy Hart真的是位能傳統能前衛的優異鼓手,不僅是技巧上的卓越,更是音樂性的完美詮釋。本輯開場的是Turner困難度非常高的作品Lennie Groove,Iverson的左右手交錯的前奏著實還真讓人難以抓到他的拍子。Yard則是扭曲版的Yardbird Suite,當然還是有重配和聲以符合他們需要的Dark Sound。如果你是鼓手,一定得來認識Billy Hart。
Brad Mehldau & Mark Guiliana - Mehliana Taming The Dragon

兩個超人合體玩電子音樂。詳情不廢話,請參見我在KKBOX的Review:
http://www.kkbox.com/tw/tc/column/reviews-54-1911-1.html
Kate Mcgarry & Keith Ganz - Genevieve & Ferdinand

這張專輯算是爵士專輯嗎?嚴格來說不太算,因為實際即興的成份其實不多。這是爵士歌手和吉他手夫妻檔共同演繹的作品,有民謠也有巴西音樂。Ganz的空心 吉他音色真的很棒,voicing也非常細膩。亮點在於詮釋Toninho Horta和Pat Metheny的Aquelas Coisas Todas/Aqui O/Third Wind組曲,非常的具有震撼力...而這只是二重奏而已!
Ambrose Akinmusire - The Imagined Savior is Far Easier to Paint

相較於這位小號手的前一張作品When The Heart Emerges Glistening,這張專輯的Title又更長了....。啊這不是重點啦,這張專輯有Ambrose首張作品Prelude..to Cora的美感,也有前一張專輯(名字實在太長懶得重打啦)的激烈,真的是兼具二張之長。我很喜歡Our Basement中Becca Stevens的加入,以及背景弦樂的張力。
Dan Weiss - Fourteen

真的很難猜測鼓手Dan Weiss的頭腦是怎麼組成的,能寫出這些有趣的音樂。他這張專輯的七首組曲音響都非常豐富,而請來的眾多大咖如David Binney、Miles Okazaki、Matt Mitchell、Thomas Morgan各個都是free playing的能手。Okazaki在Part Two的空心吉他彈奏非常動聽,也展現他一把吉他彈奏多個聲部的能力。當然身為當代以鼓組和Tabla玩印度音樂最著名的鼓手,節奏的變形一定是要玩一下 的。不過就整體聲音來說可能對聽不慣avant-garde的人會很....難聽?慎入!
John Escreet - Sound, Space and Structures

和Dan Weiss的專輯有點像,整張專輯曲目都是用Part I、Part II一路命名到Part IX。John Escreet是另一位擅於演奏avant-garde、free playing的鋼琴家,也經常和David Binney合作。這次他的專輯和薩克斯風手Evan Parker合作,有些地方聽起來很像Cecil Taylor般的打擊聲響。聲音非常刺激過癮,不過同樣對聽不慣avant-garde的人來說...慎入!
Nir Felder - Golden Age

近年最令人期待的吉他新聲音。有些作品聽起來像是Neil Zaza、Greg Howe的純演奏曲,有的則像Code這般有強烈的Modern Jazz色彩。我覺得他的技巧無庸置疑的強,但有時候略有點over play,蠻可惜的。專輯中Aaron Parks擔任鋼琴手,Nate Smith則擔任鼓手,加起來就是個爽字。
Vijay Iyer - Mutations

印 度裔美國籍鋼琴手的最新力作,又是另一張結合弦樂四重奏的作品。但是和Avishai Cohen與Fabian Almazan的典雅比起來,Vijay Iyer的作品是極微主義加上些許電子效果,讓人想起Philip Glass的音樂,抽象而縹緲。這也是Iyer首張ECM作品,也是繼Craig Taborn、Aaron Parks後,又一位被ECM收買的美國鋼琴家。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爵士鋼琴史也可以有懶人包!

想快速的瞭解爵士鋼琴史嗎?讓Kris Bowers帶給你一個11分鐘的懶人包吧!

這 段影片是由2011年Monk大賽冠軍得主Kris Bowers和CDZA共同呈現,用拼貼手法在簡短的時間內呈現爵士歷史上一些重要鋼琴手的風格,相當有趣。CDZA全名為Collective Cadenza,是由紐約三位音樂家 Joe Sabia、Matt McCorkle和 Michael Thurber所成立,和不同的紐約音樂家合作用許多逗趣的手法展現音樂的不同面相。如果大家還對先前一個「動態街頭點播」的Youtube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Pbdewwtm70w) 有印象的話,沒錯就是同一批人們!而這個影片就是將爵士鋼琴百年的歷史壓縮在11分鐘內的懶人包,讓你也可以快速地成為爵士鋼琴通!當然要熟稔每種 Style實在是強人所難,部份風格的示範中,Bowers模擬的是那個「形」而沒有真的很到味,但是仍是暇不掩瑜,值得想初步認識的朋友一看。當然熟知 這些鋼琴家的朋友,也可以當做是一段精采的秀來看囉!
而這種精選式的影片就像Top 10 List一樣,網頁底下充滿著「誰誰誰居然沒有入選」的網友回應,例如Oscar Peterson、Joe Zawinul、Wynton Kelly、Larry Young...等。不過一方面短短的11分鐘當然塞不下這麼多人,而Bowers所選的這些鋼琴家相信也大都是在歷史定位上沒什麼爭議的人,所以也不需 要想這麼多啦!就當做是Bowers拋磚引玉讓大家討論有哪些遺珠之憾,一起增加大家的爵士鋼琴知識囉。至於裡面所選的鋼琴家到底有哪些,就請大家自己欣 賞啦!
p.s.CDZA還推出了一系列的類似影片,介紹貝斯、鼓、薩克斯風、吉他甚至手風琴。而其中由於貝斯、鼓、薩克斯風是爵士樂的重要樂器,爵士樂又在20世紀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相當大的比例等於是在介紹爵士音樂史,強烈建議大家一起看看!
貝斯歷史(貝斯手要哭了....終於有人介紹他們了):

鼓的介紹:

薩克斯風歷史(Kenny G超經典):

電吉他Solo歷史:

手風琴歷史(這集是最爆笑的....):

CDZA's facebook fan page:https://www.facebook.com/cdzamusic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Next Big Drummer:Obed Calvaire


一般來說,一個鼓手是不是當紅炸子雞,端看他攻陷了多少主流音樂家 專輯的樂手名單。
50 年的Hardbop黃金年代,最火熱的鼓手莫過於Philly Joe Jones。Philly在這個年代的Blue Note、Riverside等知名廠牌的錄音中,和貝斯手Paul Chambers並稱節奏雙雄,霸佔許多專輯的節奏組名單。60年代則是Elvin Jones和Tony Williams的年代,創新的打法各成一家之言,也是求新求變的音樂家極力邀請的對象。
轉眼間來到現代。90年 代中期到05年左右的時間,Brian Blade、Bill Stewart、Jeff Ballard、Antonio Sanchez、Rodney Green、Billy Drummond等是你隨手拿一張錄音都會看到的名字。其中,Brian Blade合作對象從歷史級人物Wayne Shorter、Herbie Hancock、Michael Brecker到中生代的重要人物Joshua Redman、David Binney、Chris Potter等,同時也是知名的八人樂團SF Jazz Collective的第一任鼓手,是這批鼓手中名聲最盛的一位。而他自己的樂團Fellowship Band同樣出產許多精采的錄音。可惜的是近年Blade忙著改彈吉他,漸漸淡出最紅鼓手的競爭行列。而其他上述提到的幾位鼓手,至今依舊活躍於音樂圈, 特別是Stewart和Green經常在Criss Cross廠牌和許多年輕的音樂家合作,是屬於Criss Cross House Band的一份子。
自05年左右,Eric Harland、Kendrick Scott、Marcus Gilmore、Adam Cruz等名字開始佔據版面。Eric Harland算是這一輩鼓手中的領頭羊,除了和歷史級人物Dave Holland、McCoy Tyner、Charles Lloyd合作外,也繼承了Blade的位子,成為Redman、Potter的新寵。更重要的,他在05年成為SF Jazz Collective的第二任鼓手,也順便從Blade手中接下 「京門第一」的棒子。近年他領頭的Voyage Band雖然不若Brian Blade Fellowship的音樂有趣,但其成員也是一時之選,所發行的現場錄音相當的震撼火熱。到現在他的地位仍然可稱爵士樂壇的Top 1,影響力持續地發酵。
Justin Brown、Colin Stranahan、Dan Weiss、Nasheet Waits等鼓手是近年來勢洶洶的新一輩,開始在爵士音樂圈攻城略地。然而來自邁阿密,父母是海地人的 Obed Calvaire是現在最值得注意的一位鼓手新秀。他在Harland離開SF Jazz Collective後脫穎而出,正式成為第三任鼓手。並且,他同樣有歷史級人物Monty Alexander和David Liebman的背書認證,也終於在今年David Binney的新作品Anacapa挑起大任,有望成為主流鼓手的正式接班人。而今年迄今參與其他和鋼琴家Helen Sung與小提琴家Zach Brock的兩張錄音也都有不俗的表現。雖然資歷還遠不若Blade及Harland的亮眼,但是這些正在發生的邀約,想必會讓他迅速地成長。在此推薦幾 張他參與的錄音,讓大家來評估看看他的實力囉:
2009 - Linda Oh: Entry
2012 - Yosvany Terry: Today's Opinion
2013 - SFJAZZ Collective: Live SFJAZZ Center 2013, The Music of Chick Corea & New Compositions
2014 - Zach Brock: Purple Sounds
2014 - Helen Sung: Anthem for a New Day
2014 - David Binney: Anacapa
*下面的影片是Obed參與SF Jazz Collective的現場錄影和小訪談,供大家參考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爵士惡搞的極致 - Hans Groiner's Jazz Piano Lesson

Hans Groiner是誰?他是一位來自奧地利,誓言要把Thelonious Monk的音樂中錯誤的音全部修正回來的鋼琴家....

這 位惡搞的Hans,事實上是非常厲害的爵士鋼琴/電風琴手Larry Goldings。大約七年前他就在Youtube拍了幾個惡搞影片,不但造型故意弄得像理查克萊得門,模仿德語口音念著破英文(他本人是純正的美國 人),把Monk的曲子改成和諧無比的流行鋼琴版,甚至還真的以這個造型跑去紐約知名的live house "Smalls"演出Monk改編音樂會,可說是爵士音樂圈惡搞的極致。
而在3/31晚上搭著愚人節風潮,"Hans"又推出了新的教學影 片,教大家如何彈奏爵士鋼琴。笑點實在太多,例如片頭的合作對象有Johann Schöfiled(這是德國版的John Scofield嗎?XD)和The Bad Plus One、upper structure、sus "for"....、double diminished、drop 2、passing chord、Nine(九音)和Nein(德文的No)的梗、Giant Steps、Turnaround......。可惜的是大概只有爵士樂手才看得懂....搞笑能夠搞到這麼藝術的境界,也真的是不容易了!
※其他參考影片 -
七年前首發的搞笑影片,裡面改編的I Mean You還真讓人想起Esbjörn Svensson Trio在專輯EST Plays Monk裡的版本: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bsCRv6kI0
Hans Groiner live at Smalls,搭配的樂手是Joe Martin和Jeff Ballard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D1o63rKao
本尊Larry Goldings兇悍的演出(和正牌的John Scofield),鼓手是Jack DeJohentte。這張專輯Trio Beyond - Saudades其實是現場錄音,為了向Tony Williams的Lifetime樂團(John McLaughlin/Larry Young)致敬而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LHtqTYOY
近年和Scofield的演出,鼓手改由Greg Hutchinson代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RFUSCqHXk
※在這邊也順便解釋一下這些梗的由來 -
Johann Schöfiled:吉他手John Scofield德國拼音版
The Bad Plus One:The Bad Plus是由鋼琴手Ethan Iverson、貝斯手Reid Anderson、鼓手Dave King共組的三重奏
Upper structure:通常指在一個和弦上面疊"另一個"和弦,以取得延伸音的效果。例如D/C會產生9音、#11音與13音。但Hans在影片只是把較高音域的C和弦疊在低音域的C和弦上面....結果還是個C和弦XD
sus "for":sus4是把和弦的三音由四音取代。但Hans在影片故意誤解為延音至....多久由你決定(sustain for....),而本來的Fsus4和弦就變成一個延長的F和弦.....
double diminished:由兩個diminished chord構築成的音階。但Hans在影片裡把一個diminished chord彈了兩次.....
drop 2:把一個原位或轉位七和弦由上數下來第二個音拿到最底部的和聲配置方式,例如Cmaj7=C E G B,其drop 2即為G C E B。但Hans在影片是把C和弦C E G的E和G兩個音丟(drop)掉.....
passing chord:在兩個原本的和弦中塞一個經過的和弦,常見的手法是加一個diminished chord。但Hans在影片故意誤解為左右手交換(pass)彈和弦和旋律....
Nine(九音)和Nein(德文的No):同音的玩笑
Giant Steps:John Coltrane的大名曲,以困難的和弦行進聞名。但Hans在影片裡彈成I->VI->II->V版....
Turnaround:常見的一種和弦行進,可能是III->VI->II->V或是I->VI->II->V,當然還有其他種可能性。但Hans在影片裡故意誤解為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