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一分鐘搞懂調式(Modal)爵士

by 林華勁
自 咆勃到硬式咆勃一路走來,爵士玩家們的遊戲主軸就是挑戰各種調性二五和弦行進的迷宮。在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端出專輯《Giant Steps》後,這個遊戲來到魔王級的關卡。迥異於自標準曲以來的四度和弦行進,Coltrane在此輯的同名曲”Giant Steps”和”Countdown”設計的「Coltrane Changes」以大三度分割五度圈的概念上下繞行,為和弦密集串接的作曲方式帶到超高難度境界。
為 了清楚的用旋律交代和聲走向,密集的和弦串對於即興者的旋律發展來說其實造成相當大的障礙。此時,鋼琴家/理論家George Russell的著作《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開啟了一個新方向。此書的精神在於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和弦,不再僅僅視為功能性作用,而可獨立對應至不同的音階,讓和弦擁有更豐 富的聲響。小號手Miles Davis嗅到風向改變的時機,其號稱爵士樂迷荒島唱片第一名的專輯《Kind of Blue》是完整呈現調式概念的經典之作。

此 輯首軌“So What”是最基本的調式作曲方式,和聲節奏非常緩慢,一個小和弦(在此曲中僅有Dm7和Ebm7)可維持8小節甚至16小節才換下一個和弦。非常開放性 的結構讓音樂家不需急於應付變換快速的和弦,可以盡情思考旋律的可能性。面對同樣的小和弦,每個音樂家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想法,Miles中規中矩的使用 Dorian音階,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則大膽的運用旋律小音階,創造更刺激的聲響。同類型和聲節奏緩慢的作品,亦可見於鋼琴家Herbie Hancock的”Maiden Voyage”、薩克斯風手Joe Henderson的”Inner Urge”。
和聲節奏緩慢的作曲絕非調式爵士的唯一可能性。進階的 調式作品可在維持相同低音的同時改變上面的和聲結構,進而變化出不同的調式,如John Coltrane的”Naima”。Wayne Shorter則偏好上聲部結構類似,但根音不停變換造成和聲節奏較為密集的作曲方式,例如”Speak No Evil”、”Dance Cadaverous”。而有的作曲則刻意選用特殊的音階製造衝突感或是異國風情,例如薩克斯風手Jackie McLean以全音階構築的”Isles of Java”與Coltrane利用Phrygian音階所譜的” Olé”。有的作品則採用在不同段落間,以調式和調性和弦連接交錯的混用型態,諸如Hancock的”One Finger Snap”和Henderson的”Recorda Me”。
即興上來說,音樂家開始大量採用對應音階的音程語彙如四度、五度或更大跳的音 程排列,加上五聲音階的各種變化做為旋律,增加刺激性。而樂曲的開放性則讓音樂家有更多以節奏變化、音符密集度、音量起落、甚至以激烈音色演奏的方式進行 情緒堆疊、建構張力的可能。這樣的即興方式不但奠定後咆勃(Postbop)音樂的根基,其對和聲的解放更與隨後而來的自由爵士息息相關。調式爵士的問 世,確實為爵士樂歷史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點亮60年代音樂的諸多可能性。

建議聆聽:
John Coltrane《Giant Steps》、《Olé》
Miles Davis《Kind of Blue》
Herbie Hancock《Empyrean Isles》
Wayne Shorter《Speak No Evil》
Joe Henderson《Inner Urge》、《Inner Urge》

一分鐘搞懂硬式咆勃(HardBop)爵士樂

by 林華勁
有 些人認為硬式咆勃〈Hardbop〉的緣起,是因為當時爵士樂環境為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Dave Brubeck及酷似電影明星James Dean的Chet Baker等白人酷派樂手霸佔的情形下,黑人音樂家所做出的反思。撇開種族方面的社會學論調來看,其實硬式咆勃的基本精神和酷派爵士類似,都在於擺脫咆勃 時代過度強調個人即興及炫技的思維。
硬 式咆勃在音色表現上深受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的影響,有著抖音、滑音、顫音的濃烈表情,以及音量起伏大的激昂表現,節奏組也多半以非常具驅動力的搖擺感鞭策即興者前進。許多音樂家開始 嘗試自行創作,特別是黑人音樂家喜愛回歸黑人傳統,置入諸如靈魂、藍調、福音、進行曲的元素,甚或結合當時和早期節奏藍調息息相關的Boogaloo舞曲 風格,而有”Blues March”、”Moanin’ ”、”The Preacher”、”Sidewinder”這些作品的出現。誠然,這些元素形塑樂迷們熟知的硬式咆勃風貌,但是真正成就硬式咆勃的藝術性創作,應是音 樂家開始大量自行設計的和弦行進和特殊曲式。非功能性半音上下行二五和弦連接以及降二代五和弦行進,雖在咆勃時期即已經出現,但更廣泛被運用在硬式咆勃經 典名曲如”Moment’s Notice”、”Along Came Betty”、”Stablemates”及”Peace”中。不再囿限於32小節AABA曲式,硬式咆勃作曲家在不規則曲式長度和小節數的設計,也讓音 樂更富有挑戰性。
最 具代表性的硬式咆勃樂團,當是鼓手Art Blakey領軍的Jazz Messenger樂團。此樂團猶如硬式咆勃研究所般,培養出Lee Morgan、Freddie Hubbard、Benny Golson、Wayne Shorter、Bobby Timmons等好手,更在兩管/三管編曲上有許多創新。Blakey大開大闔的輪鼓技巧、蘊含非洲律動的Tom-tom打擊、強力驅動的搖擺感,延續火 力直到80年代,眾多年輕新生代如Wynton Marsalis、Terence Blanchard等亦雨露均霑。鋼琴家Horace Silver不論在黑人音樂領域或是實驗性創作俱相當多產,彈跳式的演奏更是放克音樂的先聲。小號手Clifford Brown雖然早逝,和鼓手Max Roach卻也留下讓所有爵士小號學生都得學習的錄音。薩克斯風手Sonny Rollins在動機發展和節奏運用的創意,則擺脫咆勃音樂的陳腔濫調(cliché),讓即興更言之有物。小號手Miles Davis所率領的第一經典五重奏包括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鋼琴手Red Garland、貝斯手Paul Chambers和鼓手Philly Joe Jones。雖然沒有甚麼個人創作,卻為硬式咆勃的合奏模式立下教科書般的典範。
      
 硬 式咆勃從50年代中期無縫接軌到60年代中期的後咆勃(Postbop)。這個爵士樂黃金時期的精采錄音,多半收錄在爵士大廠Blue Note中。由廠牌創辦人Alfred Lion擔任製作,Rudy van Gelder擔任錄音師,Francis Wolff擔任封面攝影,是Blue Note的勝利方程式。當然,Prestige、Riverside等廠牌也是爵士樂迷挖寶的場所。想當個稱職的爵士樂迷,從硬式咆勃入門絕對是不會錯的 選擇。

 建議聆聽:
Miles Davis《Cookin’》、《Relaxin’》、《Workin’》、《Steamin’》
Art Blakey《A Night in Tunisia》、《At the Cafe Bohemia, Vol. 1/2》、《Caravan》
Horace Silver《Blowin' the Blues Away》、《Horace-Scope》、《Finger Poppin'》
John Coltrane《Blue Train》
Clifford Brown & Max Roach《Clifford Brown & Max Roach》、《Clifford Brown & Max Roach at Basin Street》
Sonny Rollins《Sonny Rollins Plus 4》、《Saxophone Colossus》、《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Lee Morgan《Sidewinder》
Hank Mobley《Soul Station》

一分鐘搞懂酷派(Cool Jazz)爵士樂

by 林華勁
在 咆勃爵士樂發展近十年後,過於強調個人表現、機關槍式不停歇的演奏模式,以及多以現成曲子的和聲架構重寫旋律的作曲手法,開始讓一些音樂家感到疲乏,進而 思索用自行設計新曲及編曲技法來為音樂帶來起承轉合的手法。這樣的概念,延伸出後續的兩大流派:酷派爵士〈Cool Jazz〉以及硬式咆勃〈Hardbop〉。
 
概 念雖然接近,但表現形式的不同讓兩種音樂有著不同的面貌。其中,酷派爵士在音色上的表現受到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影響甚鉅,傾向減少誇張的表情如抖音、滑音、顫音等,而以較「直」的方式來演奏。節奏組亦多以安靜、小音量的伴奏形式為主。酷派樂手多具備扎實 的咆勃基本功(請聽Stan Getz在專輯《For Musicians Only》單挑Dizzy Gillespie和Sonny Stitt兩大咆勃天王),但在咆勃音樂的基礎上更強調即興發展的旋律性,並精挑細選用音而悖離咆勃樂流於掃射欠缺思考的手法,則讓酷派音樂家的音樂更易 於為人所接受。
1949 年小號手Miles Davis的專輯《Birth of the Cool》不但直接幫這個新樂風取好名字,更是奠定其代表風格的作品。由九重奏編制呈現、繁複的多聲部編曲技法、溫和的器樂表現、精簡而不冗長的即興、運 用少見樂器如法國號、土巴號等特色,是這張作品成為經典的原因。隨後的Modern Jazz Quartet〈MJQ〉結合古典樂思維、篇幅式的段落安排,致力在即興和編作曲間取得平衡。小號手Chet Baker、上低音薩克斯風手Gerry Mulligan兩聲部對位及對話式的旋律,也在無鋼琴的四重奏中交織出豐富的和聲。鋼琴手Dave Brubeck和薩克斯風手Paul Desmond則分別以豐富和聲技法和動機式旋律發展,讓他們的四重奏廣受歡迎。更別忘了以盲人鋼琴家Lennie Tristano為首,包括其弟子Lee Konitz、Warne Marsh的「Tristano School」,藉其重音不斷錯置、長度不守規則、用音詭奇的旋律創造出獨樹一格的派別。
由 於許多白人音樂家在這種風格的形象鮮明且人數比例居多,導致許多人主觀認定酷派是白人的音樂。但是實際上許多黑人也是酷派風格的代表,例如上述的 Modern Jazz Quartet全部成員、Miles Davis、Chico Hamilton等等。而且,白人酷派樂手也還是常和被歸類為Hardbop的樂手合作,像Lee Konitz和Elvin Jones合錄的《Motion》,或Gerry Mulligan和Thelonious Monk合作的《Mulligan Meets Monk》。再者,酷派爵士常又被稱為西岸爵士,主因在於許多知名的白人樂手如Bud Shank、Shelly Manne活躍在San Francisco、Los Angeles等地區,風格和New York(東岸)強調激昂、黑人元素明顯(律動強烈或藍調/靈魂元素)有所差異,而被樂評冠上的名詞。
 
建議聆聽:
Miles Davis《Birth of the Cool》、《Sketches of Spain》
Modern Jazz Quartet《Django》
Gerry Mulligan《The Original Quartet with Chet Baker》
Dave Brubeck《Time Out》、《Jazz at Oberlin》
Lennie Tristano《Crosscurrents》、《Lennie Tristano》
Stan Getz《West Coast Jazz》、《Focus》、《Getz/Gilberto》
Art Pepper + Eleven《Modern Jazz Classics》、《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Lee Konitz《Motian》、《Lee Konitz with Warne Marsh》
Chico Hamilton《Chico Hamilton Quintet featuring Buddy Collette》
Chet Baker《Chet Baker Sings》、《Chet Baker & Crew》

一分鐘搞懂咆勃(Bebop)爵士樂

by 林華勁
咆 勃爵士樂是爵士樂由通俗音樂邁向藝術形式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當代爵士樂的根基。「咆勃」二字是對應於英文原文「Bebop」音譯而來。但Bebop一詞本 身,亦是狀聲詞,所狀之聲乃是黑人歌手用擬聲唱法(scat)以無意義的語詞所吟唱的旋律。這種新型態音樂剛在40年代興起時,據聞一名記者在聽到咆勃小 號名家Dizzy Gillespie以擬聲唱技哼唱旋律,即將他們演奏的音樂以狀聲形式取名為Bebop,咆勃之號就此定下。


簡 單來說,咆勃音樂是對於大樂團搖擺(Big Band Swing)風格的反動。大樂團人數眾多,仰賴編曲分配每個團員的責任,卻對樂團中的個人表現造成限制。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因而思考以小編制、減少編曲的方 式來除去枷鎖,盡情展現個人樂思。他們的靈感來源主要是在大樂團時期曾致力於實驗嶄新即興手法的先鋒,諸如鋼琴家Art Tatum、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Lester Young等。於是在紐約市52街的爵士俱樂部Minton’s Playhouse裡,幾位年輕的「爵士研究生」如薩克斯風手Charlie Parker、小號手Dizzy Gillespie、鋼琴手Thelonious Monk、Bud Powell、鼓手Kenny Clarke等經常互相揪團練習,鑽研新演奏技巧,繼而催生出咆勃音樂。
雖 然許多人對咆勃音樂的印象是刺激飛快的樂曲速度,但是咆勃音樂真正的精神不在「快」,而在即興思考邏輯的不同。大樂團世代的音樂家以水平音階式想法為主, 較少綿長的樂句,節奏的使用較為簡單。相對的,咆勃音樂家傾向以垂直和弦式的方向出發,偏好用旋律將樂曲的和弦行進交代清楚,並運用大量半音繞行造成綿延 不絕的八分音符。而將和弦與和弦行進複雜化,大量強調延伸音(tension) 的手法則增添旋律的諸多可能性。節奏上,咆勃音樂有更多不規則的樂句長度和重音放置,讓初次接觸的聽眾常有猶如「在快跌倒時又重新站直」般的拉扯刺激感。 整體樂團的演奏也受惠於編制縮小空間變大,而在主奏者和伴奏者間有更多互動。這樣的趨勢,也使爵士樂逐漸悖離伴舞的娛樂性質,轉變為音樂家揮灑創意的藝術 層次。
可 惜的是,咆勃音樂的發展正好是當時音樂家們發起罷工的「錄音禁令時期」,其演變歷程成謎。但無疑地,咆勃音樂演奏方式的建立成為爵士樂的必修基礎科學倒是 不爭的事實。有心人應當聽聽經典錄音如Dizzy《Jazz at Massey Hall》、Parker的《Bird: The Complete Charlie Parker on Verve》等,感受一下咆勃的魅力。

一分鐘搞懂爵士樂

By 林華勁
爵 士樂是甚麼?又該如何聆聽?相信這是多數人心中存在已久的疑惑。由於爵士樂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要給予一個明確定義,確實不是容易的事。音樂如同語言一 般,在發展和演進中依舊保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要如何定義爵士樂,實在無法與它的歷史脫離關係。簡單來說,爵士樂是歐洲的和聲概念與非洲的繁複節奏,在北 美大陸相遇後的產物,並不斷與其他類型的音樂融合激盪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依序探討幾個爵士樂常見的元素。
(一)即興(improvisation):
美國非裔族群喜愛在簡單的曲式上進行即興,早期以藍調(Blues)與受歐洲古典和聲影響的散拍樂(Ragtime)及百老匯音樂劇的曲式和聲做為基本框架,旋律則作為演奏素材來即興,逐步建立爵士樂獨有的語彙。無論在整首樂曲中佔的比例多寡,即興係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爵士語彙:
爵 士樂依據發展的過程,塑造它獨有的「單字」和「文法」。40年代的咆勃(Bebop)爵士傳統藉由大量半音繞行、延伸音運用,來清楚交代和聲行進的走向。 60年代的調式(Modal)爵士回歸音階的概念,但以四度和聲、五聲音階的搭配與其他各種音程的排列為主軸,迥異於其他類型音樂中以順階、三度音程、順 階五聲音階的樂句表現方式。自由爵士(Free Jazz)打破和聲、旋律甚至是節奏的規範,以及增添音色上的變化,也是形塑爵士語彙的來源之一。
(三)節奏:
爵 士大師Duke Ellington曾說:「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但是隨著爵士樂與各種流行或世界音樂的融合,狹義的傳統搖擺(swing)節奏早已非界定爵士樂的要件。然而,廣義來看,「swing」可 解讀為利用複節奏(polyrhythm)及節奏錯置等技巧,造成強烈律動的方式。受惠於非洲節奏的影響,爵士樂在作曲或即興中,採用不同群組的節奏分句 (奇數群組尤為常見)、節奏上的不規則以及重音的配置來製造張力。
(四)樂團互動:
在兩人以上的樂團中,各個成員間可以藉由互動的方式集體的即興搭配。由於獨奏者是藉由即興發揮創意,樂團的其他伴奏角色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獨奏者的起伏而流動,讓整個樂團成為一個彈性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
當 然上述內容是簡化後的爵士樂面貌。要真正的認識,最主要的還是仰賴親身的聆聽,而欣賞並不見得需要理解上面的所有詞彙。在這個速食的時代,其實相當建議想 多了解的朋友仔細地反覆聆聽一張爵士樂的專輯,甚至是其中的一首曲目。每次的聆聽的重點可僅放在其中一兩個樂器上,例如貝斯是怎麼在樂曲中逐步增添變化、 管樂是怎麼用不同的表情演奏旋律、鋼琴是點綴式的伴奏抑或是較為搶戲地和主奏樂器對話,而鼓又是如何依樂曲發展改變音色和音量。而翻翻CD內頁,專輯製作 的概念可以深入了解樂曲背後的故事,音樂家的名字則可幫助延伸聆聽,找尋這些樂手參與過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