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爵士大悶鍋?

爵士也可以有大悶鍋啊?最近一年多來網路出現了一號人物「Jazz is the Worst」, 在Twitter上發表許多爭議性的言論。有一針見血的嘲諷,也有實在是過度偏激的言論。許多當代的爵士樂手例如吉他手Dave Mooney、Mark Whitfiled、貝斯手Christian McBride、Tim Lefebvre、鼓手John Hollenbeck、Matt Wilson都會出現回文,想當然爾應該有更多的爵士樂手在默默關注(應該也只有爵士樂手看得懂這些梗),看他還會出什麼招。有的言論獲得許多人的叫好, 有的則讓人相當搖頭。迄今大家都不知道這位人物究竟是誰,但是從他的「專業PO文」來看肯定是爵士圈內人無誤。
在這邊節錄一些還蠻好笑的Tweet給大家瞧瞧:
**********************************
“Jazz Musician (noun): a person who complains about people never coming to their shows, and yet never goes out to see anyone else play”
爵士樂手(名詞): 一個抱怨其他人都不來聽他的音樂會,也從來不去看其他人表演的人
“‘Rising Star’ on Guitar: 46 year old Peter Bernstein”
吉他崛起新秀: 46歲的Peter Bernstein
“Jazz: If you can’t write good music, just write complicated music”
爵士就是: 如果你寫不出好音樂,就寫複雜的音樂
“If I had a dollar for every time Lee Konitz played ‘Body and Soul’, I’d have more money than Lee Konitz”
如果每次Lee Konitz演奏Body & Soul我就有一塊錢,我就會比Lee Konitz還有錢
“Jazz: If your sidemen ask for too much money, just get younger ones.”
爵士就是: 如果你的sideman要更多錢,那就去找年輕的小夥子來換掉他
“Jazz Drummers usually write a lot of Free/Avant Garde stuff, mostly because their knowledge of harmony is so limited.”
爵士鼓手通常都會寫很多自由前衛的玩意,因為通常他們對於和聲知識趨近於零
“Sure, playing Avant Garde Jazz is fun, but so is masturbation and we don’t do THAT in public!”
當然,演奏前衛爵士很有趣,但是打手槍也是,而且我們不會在公眾場合那樣做
“Playing ‘Inner Urge’ in 7/4 is SOOO 2005 <<eye roll>>”t to see anyone else play”
演七拍Inner Urge還真是2005 (翻白眼) (註: 表示已經是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做的事了)
“There are no true Jazz fans, only failed former musicians.”
沒有真正的爵士樂迷,只有失敗的前音樂家
“Jazz: where if you’re a tenor player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to be either a Chris Potter clone or Mark Turner clone”
爵士就是: 如果你是Tenor薩克斯風手,你可以有選擇成為Chris Potter複製人或是Mark Turner複製人的自由
**********************************
不過有些太過偏激的言論我就不貼了,畢竟玩笑有點過頭。不論你同不同意這位仁兄的話,他確實點出了不少現在爵士樂的狀況或問題,還真是有大悶鍋嘲諷時政的意味。有興趣的人可以follow他的Twitter:https://twitter.com/JazzIsTheWorst
同場加映:最近Jazz is the Worst也開始發表樂評了,率先中槍的是兩位小號手Ambrose Akinmusire和Christian Scott。喜歡這兩位小號手音樂的人看了可別七竅生煙啊!
http://jazzistheworst.blogspot.tw/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Enrico Pieranunzi《Plays the Music of Wayne Shorter: Infant Eyes》


我自己很久沒有聽這張專輯了,今天和朋友聊天重新懷舊了一下。Wayne Shorter是爵士樂史上作曲影響力最大的音樂家之一,而鋼琴家Enrico Pieranunzi這張演奏Wayne Shorter作品的專輯《Plays the Music of Wayne Shorter: Infant Eyes》則是這些經典曲目的最佳重新詮釋之一。
帶拉丁色彩的"Fall",讓人不禁想拿來與近十年後吉他手Kurt Rosenwinkel彈奏略帶funky、hip-hop的版本比較。在快速三拍和切成二之間交錯的"E.S.P.",最後面三小節的vamp結尾相當 精采。同樣改為三拍的"Nefertiti"在某些地方刻意多加了一兩小節,卻不顯突兀,並持續地以跨小節的idea即興。"Pinnochio"巧妙地 利用Take the A Train的經典intro和Pinnochio原曲旋律的相似度結合在一起來開場,並以五聲音階、如同Chick Corea般的彈跳觸鍵直接開始即興,最後才陳述主題。沉靜的Infant eyes中,貝斯手Hein Van de Geyn非常旋律地鋪陳低音線,而Pieranunzi將音群密集度逐漸提高又降下,令聽者猶如坐雲霄飛車般的過癮。
喜歡Wayne Shorter作品的人,亦不妨找找吉他手Pat Metheny在《Trio 99->00》詮釋的Capricorn、鼓手Ferenc Nemeth在《Night Songs》把原曲一小節4/4拆成兩小節3/4的E.S.P.、長號手Conrad Herwig在《The Latin Side of Wayne Shorter》詮釋的火熱拉丁版This is for Albert、吉他手Lionel Loueke在《Mwaliko》詮釋的節奏肢解版Nefertiti來和這張作品的做個比較。而喜歡Pieranunzi的,也一定要聽聽他在 《Live in Paris》大玩reharmonization的狠勁以及在《Don't Forget the Poet》的詩意。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第一屆Zbigniew Seifert國際爵士小提琴大賽

對大多數樂迷來說,Zbigniew Seifert是個幾未耳聞,發音又不知從何念起的陌生名字。
Seifert 是位活躍於70年代的爵士小提琴家。如同70年代崛起的幾位小提琴家Jean-Luc Ponty、Didier Lockwood、Michał Urbaniak,Seifert出身自歐陸,並在Post-Coltrane和融合爵士樂大行其道的年代活躍著。因此,不論是來自法國的Ponty和 Lockwood或是來自波蘭的Urbaniak和本文主角Seifert,他們的音色很大的成份來自拾音器而非空心樂器,即興的語彙也充滿了薩克斯風手 John Coltrane的影子。Seifert出道時實際上是吹Alto薩克斯風,或許也是這個原因使他的演奏有著更明顯的管樂線條。聽聽他在專輯《Man of The Light》中的作品"Turbulent Plover"兇悍的演出,豈不正是標準的Coltrane門徒?而在專輯《We'll Remember Zbiggy》中的作品"McCoy's Nightmare"更是指名道姓地向Coltrane的御用鋼琴手致敬,五聲音階的發揮實是淋漓盡致。而此曲的節奏,更讓人憶起Coltrane演奏的 Afro Blue、My Favorite Thing的3/4律動以及McCoy單飛後常大量採用的Afro-cuban打擊樂器。

《Man of The Light》 "Turbulent Plover"
《We'll Remember Zbiggy》 "McCoy's Nightmare"
可 惜的是,Seifert也是天妒英才俱樂部的一員,在32歲即因癌症的侵擾撒手人寰。但在這短短的一生中,他已和許多當時生猛有力的一線音樂家合作過。下 面的這個錄音乃是他和吉他手John Scofield、鋼琴手Richie Beirach、貝斯手Eddie Gomez與鼓手Jack DeJohnette的合作,全是歷史級的大師。
《Passion》 "Pinnochio"
終 究還是因為活躍時間的短暫加上年代的久遠,Seifert似乎漸漸被遺忘了。所幸近年來,波蘭當地成立的Zbigniew Seifert基金會保留的珍貴訪談與演出影像藉著Youtube的數位網路傳播、幾個波蘭的錄音廠牌Anex、Polonia、GAD重發了幾張 Seifert的錄音、當代小提琴家例如Zach Brock也在專輯《Almost Never Was》(請 參見KKBOX上的拙作)詮釋上面所介紹的Seifert作品"Turbulent Plover",陸續地喚醒樂迷對於這位後咆勃小提琴家的記憶。而09年,Seifert辭世的30週年,第一本關於他的傳記The Life of Zbigniew Seifert: Man of the Light和紀錄片Passion也發行了,再度使這位小提琴家的英靈重新活躍在爵士音樂圈中。
今年,波蘭更在Seifert的故鄉 Kraków舉辦了第一屆Zbigniew Seifert小提琴大賽,試圖再提振Seifert的聲勢。擔任評審的包括70年代融合爵士名團Oregon的貝斯手/小提琴手Glen Moore、當代小提琴名家Mark Feldman及鼓手Janusz Stefanski,其中Moore與Stefanski都是Seifert的好友。參賽者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最終是由波蘭地頭蛇Bartosz Dworak奪冠。雖然Seifert逝去的太早,但是他的精神卻在30多年的現在由這些參賽的年輕小提琴手們傳承了下去。
在最後和大家分享Seifert與吉他手Philip Catherine合作的二重奏影片,展現的是他除了現代語法之外,旋律性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夠對這位小提琴家有更多的認識 !
Zbigniew Seifert and Philip C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