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Ryohei Kishimoto Quartet

9/13 21:30 @ Lyo Bistro

Norbert Wallner Quartet

7/22 @ 方舟

Duology

想想人文空間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貝士浮生錄》補遺1:Trio of Doom

一個把Jimi Hendrix和John Coltrane合體的吉他手,一個19歲就徹底改變爵士鼓打法的鼓手和一個把電貝斯之神的化身,加起來會有什麼搞頭?當年搖滾樂迷和爵士樂迷都引頸企盼的夢幻組合,在1979年化為現實。


Havana jam,一個繼1972年美中破冰之旅後,美國和共產世界的又一和解時刻,讓美國和古巴的音樂家得以在哈瓦那盡情交流。同屬哥倫比亞廠牌旗下的三位巨擘,就這樣被湊在一起,實現樂迷「夢幻隊」的綺想。



然而,Jaco的精神狀態毀了一切。儘管彩排時相當順利,上台開始發作的Jaco,卻在舞台上不按牌理出牌的彈去別的地方,導致本應歷史留名的時刻卻變成災難。McLaughlin雖然亦感憤怒,但在當下對Jaco發洩完後就過去了。隔天哥倫比亞要求他們進錄音室重錄舞台演出曲目,Tony如火山般的憤怒,因為Jaco在錄音控制室聽錄音成品說了句「I think we can do better」後整個大爆發,不僅推Jaco去撞牆,更猶如進擊的鼓手般把他的鼓搗毀,離開錄音室不再回來。因此,夢幻隊的紀錄,僅剩舞台上不協調的走板演出,和錄音室未全部錄完的零星錄音。

在Jaco、Tony相繼謝世後,哥倫比亞想起這個錄音,決定發行。McLaughlin親自監工混音過程,並要求將這張專輯的所得分給Jaco和Tony的後人,終使這個依然具歷史性的錄音問世。據稱是一場災難的第一首曲目,其實三人依舊維持高能量的演出,技巧的可怕清晰可見。唯獨⋯這本是一首C minor blues,Jaco卻一直跑去A maj,也是造成另兩位音樂家崩潰的主因(McLaughlin表示:We did the best we can do)。Continuum也似乎讓Tony尚未回神,顯不出這首的旋律性。


逝者已矣,雖然可惜,還是讓我們聽聽這個錄音,想像一下那個不會再發生的可能性吧!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遲來的2016年爵士專輯巡禮

1. Matt Brewer - Unspoken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 Le Boeuf Brothers - Imaginist
薩克斯風/鋼琴雙胞胎兄弟Remy Le Boeuf以及Pascal Le Boeuf都是紐約爵士音樂圈的好手,除了各自擁有專輯外,也經常以Le Boeuf Brothers的名號行走江湖。此次與JACK弦樂四重奏的合作非常精彩,弦樂編曲的張力強大,可暴力可溫柔,讓人大呼過癮。部分曲目以組曲形式搭配Franz Kafka的短篇小說"A Dream"的朗誦,是別出心裁的設計。






3. Reinier Baas - Reinier Bass vs. Princess Discombobulatrix
荷蘭吉他鬼才Reinier Baas今年所做的"歌劇",四管編制非常渾厚,快速的齊奏精準而兇悍。部分曲目中的鋼琴也是Baas所彈奏,徹底展現他多元的才華。曲目隨著劇情而有諸多不同情緒發展,相當有畫面。專輯的限量版還有精美的故事小冊,非常吸引人!







4. Wolfgang Muthspiel - Rising Grace
奧地利最著名的吉他手近年投身於ECM廠牌,前兩張作品均是和貝斯手Larry Grenadier與鼓手Brian Blade合作。今年的新作更擴編邀請鋼琴手Brad Mehldau和小號手Ambrose Akinmusire一同加入成為陣容超強的五重奏。雖然每個人的能力都是非常強,但整體的音樂相當舒服而旋律性。Ambrose溫暖而縹緲的吹奏、Muthspiel手指撥彈的絕美空心吉他音色、Mehldau琶音式的伴奏,都讓人覺得十分悅耳。





5. Bryn Roberts & Lage Lund - Nightsong
非常悅耳的吉他和鋼琴二重奏,曲目多為兩人的創作。Lund比較偏空心吉他的音色與鋼琴搭配非常適合,尤其是與鋼琴共同詮釋主題旋律時的共鳴感非常有效果。音樂的流動性極佳,彼此留給對方很多空間。中板曲目較多,也因此著實讓人想起Bill Evans和Jim Hall的經典搭檔。







6. John Raymond - Real Feels: Vol. 1/Live

無貝斯的三重奏,由小號手John Raymond、吉他手Gilad Hekselman和鼓手Colin Stranahan組成。爵士樂史上最有名的無貝斯的管樂/吉他/鼓三重奏包括Bill Frisell/Joe Lovano/Paul Motian和Dave Douglas/Brad Shepik/Jim Black這兩組人馬,但是Raymond的這個組合卻完全創作迥異的新聲音。Gilad在loop機以及octave效果器的加持下,將他多聲部的彈奏技巧發揮到極致,尤其是如同合成器般音色的octave更替音樂塑造相當不同的空間感。


7. Darcy James Argue - Real Enemies
受到美國政治陰謀論書籍"Real Enemies: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American Democracy, World War I to 9/11"影響,加上和影像多媒體結合的新計畫,Darcy James Argue以他嫻熟的敘事性手法,用音樂描繪美國政治議題的陰暗面。雖然主題的設定吸睛,但是音樂上的精采程度也並未減損,從搖滾、放克到拉丁的風格轉換非常具有流動性。幾位獨奏者John Ellis、Sebastian Noelle、Matt Holman的即興也收放自如。






8. Jochen Rueckert - Charm Offensive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9. Ben Wendel - What We Bring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10. AWAKE - As We Fall
來自法國的樂團,成員均是法國年輕的爵士好手,音樂上受到紐約爵士相當多的影響。我非常喜歡他們作曲的起承轉合,尤其是吉他手 Anthony Jambo的作品。演奏上,我特別喜歡插花的soprano薩克斯風手Emile Parisien的演奏,在"Unknown Song"的吹奏非常有張力。







11. Francesco Ciniglio - Wood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12. Alexis Cuadrado - Poetica

西班牙貝斯手Alexis Cuadrado的每一張專輯常常都會玩不一樣的東西,這張專輯將詩詞朗誦和音樂結合,並與前衛大廠Pi Recordings的主將鼓手Tyshawn Sorey以及吉他手Miles Okazaki合作,音樂躁動不安,有時以強烈的律動襯底,有時以塊狀的鼓擊片段應和,是張充滿概念式的作品。沒有習慣聆聽前衛音樂的人須先有心理準備。





13. Sebastian Noelle - Shelter
 身為Darcy James Argue樂團的吉他手,Noelle這次與最精於印度音樂的鼓手Dan Weiss合作,曲目中非常多有趣的節奏變形實驗。"Seven Up"和"Home in a strange land"都是玩三連音的grouping,"Rolling with the punches"則在grouping為4的五連音上再切三、切四。另外,"Ahir Bhairav"則是以11/8搭配印度音樂的同名raga,加上旋律詮釋上也採用印度音樂圓滑奏"ming"的技巧,非常有趣。





14. Patrick Cornelius - While We're Still Young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15. Rez Abbasi & Junction - Behind the Vibration
在強調印度音樂色彩、以acoustic方式演繹70年代經典融合爵士作品之餘,巴基斯坦裔的吉他手Rez Abbasi這次以插電方式演奏微帶印度以及M-Base色彩的融合爵士創作。專輯中的鼓手Kenny Grohowski令人驚豔,在"Uncommon sense"中鋪天蓋地的鼓技表現令人一聽再聽。







16. Horace Bray - Dreamstate
剛從北德大畢業,非常值得期待的吉他新銳。部分曲子帶有電子節奏、Drum & Bass,也有層層堆疊三對四對五的"345",更有"Semantic Satiation"這般優美的弦樂搭配之作。雖然專輯中的音樂家年輕而尚未有知名度,但是均是可以期待的新生代。據說Bray今年將移居紐約,在爵士樂的首都應該會激盪出更多精彩的音樂火花。






17. Anat Cohen & Trio Brasileiro - Alegria Da Casa
以色列三姊弟的老大Anat Cohen不僅精熟於傳統爵士,也對巴西音樂有所熱愛。這次的專輯以演奏巴西傳統咻樂 (choro)為主,編曲上的比重也較大。七弦吉他手Douglas Lora負責和弦與低音,打擊樂手Alexandre Lora則掌控巴西咻樂常見的擊樂pandeiro。Cohen即便在快速的旋律演奏上也是輕鬆寫意,即興上的張力更是無可挑剔。






18. Jack DeJohnette - In Movement - With Ravi Coltrane  Matt Garrison
兩位爵士樂史傳奇人物John Coltrane和Jimmy Garrison的兒子Ravi Coltrane和Matt Garrison繼承父親的樂器,和他們共同的教父鼓手大師Jack DeJohnette建構了驚奇的空間之旅。Matt對於效果器、各種電子音樂配備的操作已臻化境,專輯除了鼓和薩克斯風外的所有聲音都是Matt營造出來的。沒有炫目的技巧賣弄,在非常大的空間感中的互動才是這張專輯的重點。






19. Pat Metheny - The Unity Sessions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0. Julian Lage - Arclight/Live in Los Angeles

請見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1. Julian Shore - Which Way Now?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以及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2. Esperanza Spalding - Emily's D+Evolution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以及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3. Dan Weiss - Sixteen: Drummers Suite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的簡單介紹。











24. Shai Maestro - The Stone Skipper
自"Avishai Cohen school"畢業以來,Shai的個人音樂事業蒸蒸日上。他的第四張專輯,同時也是他和貝斯手Jorge Roeder以及鼓手Ziv Ravitz的第四次合作,依舊讓人驚喜。"Without Words"以快速琶音塑造琉璃般的一片聲響,襯托著Gretchen Parlato的歌聲非常動人。"From One Soul to Another"是Shai的典型作曲聲響,卻難得地使用先前鮮少出現的合成器色彩。和Theo Bleckmann、Neil Andreeva等歌手合作的"Kunda Kuchka"深具民族音樂色彩,搭配如管弦般的合成器背景音色恰如其分。




25. David Virelles - Antenna

雖然只是短短的EP,而且專輯封面一點都不ECM,但是這張專輯真的非常棒!來自古巴、遊走於postbop、free improvisation同時兼具當代語彙的這位鋼琴家,這次改玩EDM的元素。部分曲目他採用sequencer堆疊出豐富、polyrhythm的打擊樂色彩,也邀請到AACM大師Henry Threadgill在往返的循環樂句上即興。前衛、電子、古巴傳統融於一爐,相當特別而具有可聽性的作品,可惜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分鐘。





26. Bill Frisell -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的簡單介紹。











27. Logan Richardson - Shift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以及KKBOX文章年末回顧:2016年度10大爵士單曲的簡單介紹。










28. Michael Formanek and Ensemble Kolossus - The Distance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的簡單介紹。











29. Vijay Iyer & Wadada Leo Smith - A Cosmic Rhythm with Each Stroke
請見2016年第一季爵士作品快報!的簡單介紹。










30. Frank Woeste - Pocket Rhapsody/Dialogue series


歐洲其實有許多非常棒的音樂家,但往往仰賴和美國爵士好手的合作才能獲得國際知名度。德國鋼琴家Frank Woeste是我近一年來因此而發現的好手,專輯"Pocket Rhapsody"邀請紐約吉他手Ben Monder和鼓手Justin Brown形成核心的三重奏,有許多非常爆炸性的演出。我特別喜歡"Buzz Addict"在類似的句型、不同的meter間的節奏變換,以及"Terlingua"中帶有些許EST韻味的律動。其他曲目不少搭配弦樂以及優異的韓籍女歌手Youn Sun Nah的演唱。除此之外,Woeste也邀請許多活躍在紐約的音樂家在Youtube發表二重奏的對話影片"Dialogue",包括Lage Lund、Larry Grenadier、Scott Colley、Mark Turner、Clarence Penn、近年較活躍於歐洲的Tigran Hamasyan,以及唯一長居於歐洲的比利時節奏怪獸Stephane Galland。每首曲子都有非常棒的設計,值得當成一張"專輯"來聆聽。

 
   Dialogue#3 with Clarence Penn
 
   Dialogue#5 with Stephane Galland
   Dialogue#6 with Lage Lund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Ari Hoenig:Billie's Bounce解析

Ari Hoenig是誰?
傳說這是一位得了四肢分離焦慮症的重度患者,症狀為四肢不停的拆節奏
只要手腳打到同樣的time meter就會崩潰(以上純屬虛構)。
這位紐約現代爵士圈最前線的鼓手以他複雜多變又精準無比的鼓技著稱,
在奇數拍中瘋狂的玩Poly-rhythm
或在不同Time meter間的變換更是他如吃飯喝水般自在的絕活。
對各種拍子的sub-division瞭解透徹,是讓他在節奏上如此游刃有餘的主因。

 Ari在Youtube曾經分享過一個「Billie’s Bounce變奏曲」。這個影片中,Ari示範了如何在4/4拍的樂曲上極盡拆拍、變拍之能事。讓我們先來一起看看這個影片:


 影片的示範流程如下:

0’14-0’35:主題旋律
0’35-0’56:ride/hi-hat打half time,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0’56-1’17:ride/hi-hat打3 in 4(一拍半為新的time meter),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17-1’38:ride/hi-hat打3對4,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38-1’59:ride/hi-hat打原速,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1’59-2’18:ride/hi-hat打4對3,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2’18-2’37:ride/hi-hat打double time,小鼓原速主題旋律
2’38-3’06:主題旋律

其實要算他怎麼拆的很簡單,數數一個chorus裡面他在ride打了幾個pulse,再去和原速度的4(一小節四拍)x 12(共12小節)=48個pulse除一除就知道了。由此推想,3 in 4中會是32個pulse;3對4會有36個pulse;4對3會有64個pulse,至於Half time和double time…當然就是除半跟乘2,分別是24和96個pulse。

他在half time到原速時,因為是和要塞跟「3」有關的東西,因此都是把原速的swing 8th note想成三連音來拆拍子,而4對3及double time則是要塞「4」,所以是把原速的swing 8th note想成16分音符來拆拍子。以下的圖表是表示各個不同的time meter間,Ari的ride會打的點:

以Half time為例,Ari應該會將一小節4個beat分別12個三連音,然後分別打在第1、第7和第11個三連音上,就變成新pulse上的swing feel,其他的可以此類推。但是有幾個點可以注意:

(1)3 in 4中相鄰兩個pulse間會變成”5″個三連音和”4″個三連音,沒有辦法變成平均等值的pulse。如果想要真的玩精準的變拍,把一拍半當做新的time meter,得要把原速度的beat想成even的才行。
(2)3對4的新pulse中,可以像圖中把點放在第1, 第5和第8個三連音上,也可以把點放在第1、第5和第7個三連音上。但是當然1/5/8的組合聽起來會比較像”swing”,1/5/7的組合聽起來是even的。
(3)double time聽起來會是even的。但是因為速度已經很快了,所以比較感覺不出來。

至於實際應用面,除了half time與double time外,其實3 over 4是最常見的。舉例來說,下面有幾個玩3 over 4的例子:

Gilad Hekselman When will the blues leave?
這張鼓手正是Ari,在trade的時候有玩了一下
Eldar Djangirov Straight, no Chaser 在第二遍的主題玩了整整一輪的3 over 4
Dave Holland High Wire
主旋律中部份橋段有玩

此外,Ari也有另一套訓練的影片是在教大家如何更精準的對到拍子的sub-division。舉例來說你可以手打三連音的第二個音,唱例如Billie’s Bounce的主題,swing 8th node是放在三連音的第一和第三個音。當然也可以在節拍器開第二個音的狀況下用樂器演奏主題。其他練習包括手打一拍半,或是其他數目的三連音grouping來唱主題,會是個非常好的練習。更何況手打嘴唱的練習連走路坐車通勤時都可以練呢(要注意不要太專心而撞到別人就是了)。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今天!薩克斯風手Chris Cheek發表新作【Saturday Songs】!!

90年代的紐約爵士音樂圈有三位厲害的薩克斯風手都叫Chris,最知名的一位是奪得91年Monk Competition第三名、現已雄踞當代爵士主流樂壇領導地位的Chris Potter。另兩位名氣雖有所不及,卻也都是備受圈內同儕敬重的人物。一是經常和Jim Black、Tim Berne、Dave Douglas、Skúli Sverrisson、Hilmar Jensson等前衛人物廝混的Chris Speed。另一則是風格遊走於主流和前衛之間的Chris Cheek。
三位音樂家中,Chris Cheek無疑是最低調的一位。出道二十多年來,作品僅只有四張!其他時間,Cheek大量地為人作嫁,錄了好幾十張擔任Sideman的專輯,近年更廣 受歐洲爵士音樂人的邀請赴歐錄音與演出。睽違上一張作品,2006年的【Blues Cruise】達十年之久,Cheek總算在今天推出新作品【Saturday Songs】了!

在介紹新專輯之前,先讓我這個腦粉來協助大家回顧Cheek 的過往。我個人非常喜歡Cheek情感十足的聲音,雖然主要樂器是Tenor,卻讓人感覺彷彿是吹著Alto或Soprano般清亮、醇潤的音色。他的演 奏旋律性非常強,很少耳熟能詳的"licks"。同時,他也精於演奏soprano和baritone,音色同樣迷人。97年發表的【I Wish I Knew】是他的首張作品,合作對象是最近剛造訪台灣、當時尚稚嫩的吉他大師Kurt Rosenwinkel、貝斯手Chris Higgins和當時已逐漸跟隨Brad Mehldau Trio闖出名號的鼓手Jorge Rossy。這張全是Ballad的作品非常優美,我特別喜歡他在"Skylark"的即興:

同 年的【A Girl named Joe】和吉他手Ben Monder、貝斯大師Marc Johnson、鼓手Jorge Rossy合作,同輩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 feature了幾首。有的曲目帶有髒髒的earthy感,有的和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對奏非常漂亮的兩聲部旋律,有的則像Ornette Coleman般那樣質樸而自由的曲風,展現他民謠、草根性甚至前衛的一面。最棒的【Vine】發表於1999年,超有意境的曲目"Granada"被 Brad Mehldau拿去詮釋,成為Cheek最為人所知的曲子(雖然我個人喜愛原版遠勝於Mehldau版)。而"Ice Fall"中,Kurt Rosenwinkel以明亮的吉他四度音程轉位伴奏的樂句、主題五聲音階的旋律也是經典。"Vine"全以三和弦連接,有非常優美的民謠感。"The Wing Key"的旋律線複雜卻不失旋律性,在不知不覺間由Groovy的6/4拍變換到優雅的3/4拍再切換回去。"Not a Samba"以soprano和Brad Mehldau二重奏,兩人的idea不停交換,不需炫技也一樣讓人著迷。

06 年的【Blues Cruise】中,節奏組正是當時的Brad Mehldau Trio。不論帶有些許calypso風味的"Flamingo"和tango風味的"Coo"都是毫不複雜,卻非常吸引人的作品。無庸置疑為了那位 John Denver而寫的"John Denver",讓人想起Pat Metheny的【80/81】。

當然,他擔任sideman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精采。和鼓手大師Paul Motian的Electric Bebop Band合作的五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Garden of Eden】 和【Reincarnation of a Lovebird】。和同輩薩克斯風手、奪得01年Monk大賽冠軍的Seamus Blake則有The Bloomdaddies這個帶有強烈搖滾風格的實驗性樂團的三張作品,以及在Criss-cross廠牌下打出"Twin Tenor"的兩張合作(其中一張是今年五月剛發行)。Rudder也是Cheek所參與,帶電子、嘻哈、搖滾等元素的另一個精彩樂團(Henry Hey、Tim Lefebvre、Keith Carlock),可以聽到Cheek採用電子效果的難得表現,非常值得一聽。


和 阿根廷編作曲名家兼鋼琴手Guillermo Klein、鐵琴手Tom Beckham也有多張專輯的合作。和手風琴演奏家Victor Prieto的二重奏【RolloCoaster】做了許多Tango、Choro、Samba風格的作品,除了重新詮釋Cheek在【Blues Cruise】的"Coo"外,也有最近我剛從咻樂風吉他手彭書禹那學到、不太容易演奏的choro作品"Bebe"。他也受到近年積極找尋美國爵士音樂 家(Kurt Rosenwinkel、Mark Turner、Maria Schneider)合作的葡萄牙大樂團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OJM)之邀,發表了專輯【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 invites Chris Cheek】,精彩異常!


而 所有他當sideman的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捷克貝斯手Jaromír Honzák的【Little Things】!Cheek不論在"Song for Albert"的恬美旋律、"The Cue"的強烈律動、"Friendly Space"的自由詮釋都可圈可點。而"Clear"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作品,也因此嘗試以類似的風格寫我自己的曲子。

新 專輯【Saturday Songs】是由吉他手Steve Cardenas、pedal steel吉他手(鄉村音樂常用)David Soler、貝斯手Jaume Llombard和鼓手老友Jorge Rossy為陣容,雖然維持Cheek一貫混和優雅、質樸、自由等不同風格的曲目,但是和先前的作品絕對相當不同(顯示為腦粉已經入手聆聽)!還沒認識 Cheek的朋友,從這張專輯入門也是OK的!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6/19 Kurt Rosenwinkel演奏會先修班

爵士吉他在融合爵士的問世後,一飛衝天成為足以與管樂抗衡的樂器(finally)。60年代末的Larry Coryell和John McLaughlin分別在Gary Burton和Miles Davis旗下嶄露頭角,是融合爵士吉他的先驅。緊接著,70年代到80年代間,Pat Metheny、John Scofield和Bill Frisell成為最具影響力的Big Three(註1),特別是Metheny所建立的樂句和演奏技巧,其陰影絕對足以籠罩幾乎所有的現代爵士吉他手。而到了90年代,引領爵士吉他走向的吉 他手大致有Kurt Rosenwinkel、Ben Monder、Adam Rogers這幾位。其中,Kurt絕對是繼Metheny後,扭轉爵士吉他聲響的第一人。

Kurt為爵士吉他帶來的變化可以從幾個方向討論。
音色: 他特別喜歡用delay效果器製造空間感,這和Metheny、Scofield以及John Ambercrombie以降偏愛的chorus效果器截然不同(註2)。Frisell實際上是大量使用delay效果的第一人,但是在Kurt採用以 後,才蔚為當代爵士吉他的主流。聽聽Mike Moreno、Jonathan Kreisberg、Lage Lund這些後起之秀,除了程度多寡外,哪個沒有使用delay?另一方面,以假音唱手上彈的旋律當然是他的註冊商標,聽起來非常有八度和聲效果器的感 覺。不過據說後來很多人想模仿他但是唱得不準,真不知道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
此外,自Pat Metheny、John Scofield以來,legato的演奏方式已經成為爵士吉他的主流,Kurt也不例外。
樂句: 他的樂句在早期經常使用四度音程及轉位(Chris Cheek專輯【Vine】的“Ice Fall”)、Triad pairs(【Intuit】的“How Deep is the Ocean”)或是開始嘗試將聲音解決到tension上(Chris Cheek專輯【I Wish I Knew】的“Skylark”)等,不過我個人認為上述這些錄音不少都算是他的過渡時期(都是00年以前的錄音),常有over-use的情形。

00 年以後,他開始建立出自己的一套語彙,喜愛採用harmonic minor/melodic minor、Harmonic major聲響(【The Next Step】的“Minor Blues”、“A Life Unfolds”)、從根音、五音、九音再往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The Next Step】的“Zhivago”)(註3)、多聲部的移動技巧等,變得非常有音樂性。甚至有時候由於他的樂句流動性很強,即便不是完全契合底下的和聲,聽 起來也是「對的」。奇數的note grouping也是常見的運用,在“Minor Blues”裡快速上行的樂句可以聽得見5的grouping。當然前面所說的招數也會一併融合進來,例如我很喜歡他在【The Next Step】的“A Shifting Design”中用的四度轉位上行樂句,非常刺激。而“Zhivago”則是使用四度轉位下行樂句搭配音符的grouping凸顯張力。

Kurt也很喜歡玩triad的各種連結,聽聽他在【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A Life Unfolds”前奏玩open triad的各種轉位、四度進行和轉調還蠻有趣的。
這 些演奏方式都或多或少地見於當代爵士吉他手身上,某些特質則被這些後起之秀玩到另一個境界。例如大跨音程的樂句被Jonathan Kreisberg發展到一個極致,多聲部的移動被Gilad Hekselman玩到另一個極限,聽起來非常“out”的和聲則常常見於Lage Lund的彈奏。

伴奏:他的伴奏可能和他也非常擅長鋼琴有關(聽聽【The Next Step】的同名曲“The Next Step”中的鋼琴…),可以在最上聲部有很平順的leading line,也有一些很percussive的彈法。特別是他沒有鋼琴的狀況下幫自己伴奏時,非常能填補空間(【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 “All or Nothing at All”、“Zhivago”)。這樣的彈奏使得吉他手更能夠立足在樂團中,使得現在許多管樂手得以「棄鋼琴從吉他」。感謝Kurt讓更多吉他手有飯吃!

作曲: 作曲上,Kurt有些受到傳統影響,卻用新穎的方式呈現的曲目,例如【The Enemies of Energy】中的“Cubism”實質上是在玩Coltrane Changes,卻用各種代理、轉位和弦取代。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East Coast Love Affair”也玩了許多大三度minor和弦的連接。【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Flute”在即興雖然以E pedal貫穿全曲,上面的聲部卻也玩了一些大三度的合聲行進。

Kurt 也很擅長運用一個聲部(通常是最高音)當作pivot point變換下面的和聲,例如“Zhivago”就大量運用這樣的技巧,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半音上行的片段。此外,Kurt也喜歡結合上面的技巧,用旋律線的leading tone為出發點連結底下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例如“Zhivago”幾乎是五聲音階下行的樂句,配上順降卻彼此間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後變成完全不一樣的 聲音。“A Shifting Design”也是藉由旋律聲部的移動以及部分同音反覆的片段來銜接和聲。

其他像是不規則的和聲節奏、曲式設計也很多。不過雖然當代爵士樂非常多人玩奇數拍,Kurt倒是很少玩就是。
在音樂生涯中,Kurt在地位上的建立絕對是離不開Mark Turner的。他和Mark Turner合作的專輯包括他自己的【The Enemies of Energy】、【The Next Step】、【Heartcore】、【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以及Mark Turner的【Yam Yam】、【Dharma Days】、【Dharma Days】、【Ballad Sessions】和【In This World】。除了這個經典組合,他和鼓手Jim Black、薩克斯風手Andrew D’Angelo、Chris Speed共組的「Human Feel」也是很棒的自由即興樂團。
09年的【Reflections】發 表之前的一段時間是他回歸三重奏編制的開始。在這個編制中,他偏好演奏standard而非自己的創作。據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作品都需要有一個專職顧和聲 的人(例如和薩克斯風的四重奏中的自己,或是有鋼琴)。但是他非常鋼琴手思維的演奏方式讓這些standard有了非常不一樣的聲音,用許多豐富的和聲串 起旋律線。聽聽他在第一首“Reflections”中的表現,完全就是一個鋼琴手來演奏的感覺。雖然此輯多是中慢板的曲目,但是現場他也經常演奏 “Inner Urge”、快速的“Along Came Betty”、“Milestone”、“Nica’s Dream”等熱血沸騰的曲子。而Youtube搜尋一下應該也可以找到很多他在這些曲目中安排的精采前奏。

關於Kurt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今天就到這吧。一起來期待星期日的音樂會!
(註1)當然還有70年代的Allan Holdsworth、80年代的Mike Stern等,但是影響力遠遠不及三巨頭。
(註2)Pat Metheny其實是用delay的效果將乾溼訊號疊加弄出類似chorus的聲音。
(註3)其實根音、五音、九音這樣五度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並非Kurt首創,Jim Hall在專輯【Trio Live】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的前奏就是個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