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Jaco的精神狀態毀了一切。儘管彩排時相當順利,上台開始發作的Jaco,卻在舞台上不按牌理出牌的彈去別的地方,導致本應歷史留名的時刻卻變成災難。McLaughlin雖然亦感憤怒,但在當下對Jaco發洩完後就過去了。隔天哥倫比亞要求他們進錄音室重錄舞台演出曲目,Tony如火山般的憤怒,因為Jaco在錄音控制室聽錄音成品說了句「I
think we can do
better」後整個大爆發,不僅推Jaco去撞牆,更猶如進擊的鼓手般把他的鼓搗毀,離開錄音室不再回來。因此,夢幻隊的紀錄,僅剩舞台上不協調的走板演出,和錄音室未全部錄完的零星錄音。
在Jaco、Tony相繼謝世後,哥倫比亞想起這個錄音,決定發行。McLaughlin親自監工混音過程,並要求將這張專輯的所得分給Jaco和Tony的後人,終使這個依然具歷史性的錄音問世。據稱是一場災難的第一首曲目,其實三人依舊維持高能量的演出,技巧的可怕清晰可見。唯獨⋯這本是一首C
minor blues,Jaco卻一直跑去A maj,也是造成另兩位音樂家崩潰的主因(McLaughlin表示:We did the best
we can do)。Continuum也似乎讓Tony尚未回神,顯不出這首的旋律性。
薩克斯風/鋼琴雙胞胎兄弟Remy Le Boeuf以及Pascal Le Boeuf都是紐約爵士音樂圈的好手,除了各自擁有專輯外,也經常以Le Boeuf Brothers的名號行走江湖。此次與JACK弦樂四重奏的合作非常精彩,弦樂編曲的張力強大,可暴力可溫柔,讓人大呼過癮。部分曲目以組曲形式搭配Franz Kafka的短篇小說"A Dream"的朗誦,是別出心裁的設計。
3. Reinier Baas - Reinier Bass vs. Princess Discombobulatrix
受到美國政治陰謀論書籍"Real Enemies: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American Democracy, World War I to 9/11"影響,加上和影像多媒體結合的新計畫,Darcy James Argue以他嫻熟的敘事性手法,用音樂描繪美國政治議題的陰暗面。雖然主題的設定吸睛,但是音樂上的精采程度也並未減損,從搖滾、放克到拉丁的風格轉換非常具有流動性。幾位獨奏者John Ellis、Sebastian Noelle、Matt Holman的即興也收放自如。
身為Darcy James Argue樂團的吉他手,Noelle這次與最精於印度音樂的鼓手Dan Weiss合作,曲目中非常多有趣的節奏變形實驗。"Seven Up"和"Home in a strange land"都是玩三連音的grouping,"Rolling with the punches"則在grouping為4的五連音上再切三、切四。另外,"Ahir Bhairav"則是以11/8搭配印度音樂的同名raga,加上旋律詮釋上也採用印度音樂圓滑奏"ming"的技巧,非常有趣。
(1)3 in 4中相鄰兩個pulse間會變成”5″個三連音和”4″個三連音,沒有辦法變成平均等值的pulse。如果想要真的玩精準的變拍,把一拍半當做新的time meter,得要把原速度的beat想成even的才行。
(2)3對4的新pulse中,可以像圖中把點放在第1, 第5和第8個三連音上,也可以把點放在第1、第5和第7個三連音上。但是當然1/5/8的組合聽起來會比較像”swing”,1/5/7的組合聽起來是even的。
(3)double time聽起來會是even的。但是因為速度已經很快了,所以比較感覺不出來。
至於實際應用面,除了half time與double time外,其實3 over 4是最常見的。舉例來說,下面有幾個玩3 over 4的例子:
Gilad Hekselman When will the blues leave?
這張鼓手正是Ari,在trade的時候有玩了一下
Eldar Djangirov Straight, no Chaser 在第二遍的主題玩了整整一輪的3 over 4
Dave Holland High Wire
主旋律中部份橋段有玩
06
年的【Blues Cruise】中,節奏組正是當時的Brad Mehldau
Trio。不論帶有些許calypso風味的"Flamingo"和tango風味的"Coo"都是毫不複雜,卻非常吸引人的作品。無庸置疑為了那位
John Denver而寫的"John Denver",讓人想起Pat Metheny的【80/81】。
當然,他擔任sideman的作品也非常豐富而精采。和鼓手大師Paul Motian的Electric Bebop Band合作的五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Garden of Eden】
和【Reincarnation of a Lovebird】。和同輩薩克斯風手、奪得01年Monk大賽冠軍的Seamus Blake則有The
Bloomdaddies這個帶有強烈搖滾風格的實驗性樂團的三張作品,以及在Criss-cross廠牌下打出"Twin
Tenor"的兩張合作(其中一張是今年五月剛發行)。Rudder也是Cheek所參與,帶電子、嘻哈、搖滾等元素的另一個精彩樂團(Henry
Hey、Tim Lefebvre、Keith Carlock),可以聽到Cheek採用電子效果的難得表現,非常值得一聽。
和
阿根廷編作曲名家兼鋼琴手Guillermo Klein、鐵琴手Tom Beckham也有多張專輯的合作。和手風琴演奏家Victor
Prieto的二重奏【RolloCoaster】做了許多Tango、Choro、Samba風格的作品,除了重新詮釋Cheek在【Blues
Cruise】的"Coo"外,也有最近我剛從咻樂風吉他手彭書禹那學到、不太容易演奏的choro作品"Bebe"。他也受到近年積極找尋美國爵士音樂
家(Kurt Rosenwinkel、Mark Turner、Maria Schneider)合作的葡萄牙大樂團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OJM)之邀,發表了專輯【Orquestra Jazz de Matosinhos invites Chris
Cheek】,精彩異常!
而
所有他當sideman的專輯中,我最喜歡的是捷克貝斯手Jaromír Honzák的【Little Things】!Cheek不論在"Song
for Albert"的恬美旋律、"The Cue"的強烈律動、"Friendly
Space"的自由詮釋都可圈可點。而"Clear"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作品,也因此嘗試以類似的風格寫我自己的曲子。
Kurt為爵士吉他帶來的變化可以從幾個方向討論。 音色:
他特別喜歡用delay效果器製造空間感,這和Metheny、Scofield以及John
Ambercrombie以降偏愛的chorus效果器截然不同(註2)。Frisell實際上是大量使用delay效果的第一人,但是在Kurt採用以
後,才蔚為當代爵士吉他的主流。聽聽Mike Moreno、Jonathan Kreisberg、Lage
Lund這些後起之秀,除了程度多寡外,哪個沒有使用delay?另一方面,以假音唱手上彈的旋律當然是他的註冊商標,聽起來非常有八度和聲效果器的感
覺。不過據說後來很多人想模仿他但是唱得不準,真不知道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
此外,自Pat Metheny、John Scofield以來,legato的演奏方式已經成為爵士吉他的主流,Kurt也不例外。 樂句:
他的樂句在早期經常使用四度音程及轉位(Chris Cheek專輯【Vine】的“Ice Fall”)、Triad
pairs(【Intuit】的“How Deep is the Ocean”)或是開始嘗試將聲音解決到tension上(Chris
Cheek專輯【I Wish I
Knew】的“Skylark”)等,不過我個人認為上述這些錄音不少都算是他的過渡時期(都是00年以前的錄音),常有over-use的情形。
00
年以後,他開始建立出自己的一套語彙,喜愛採用harmonic minor/melodic minor、Harmonic major聲響(【The
Next Step】的“Minor Blues”、“A Life Unfolds”)、從根音、五音、九音再往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The
Next
Step】的“Zhivago”)(註3)、多聲部的移動技巧等,變得非常有音樂性。甚至有時候由於他的樂句流動性很強,即便不是完全契合底下的和聲,聽
起來也是「對的」。奇數的note grouping也是常見的運用,在“Minor
Blues”裡快速上行的樂句可以聽得見5的grouping。當然前面所說的招數也會一併融合進來,例如我很喜歡他在【The Next
Step】的“A Shifting
Design”中用的四度轉位上行樂句,非常刺激。而“Zhivago”則是使用四度轉位下行樂句搭配音符的grouping凸顯張力。
Kurt也很喜歡玩triad的各種連結,聽聽他在【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A Life Unfolds”前奏玩open triad的各種轉位、四度進行和轉調還蠻有趣的。
這
些演奏方式都或多或少地見於當代爵士吉他手身上,某些特質則被這些後起之秀玩到另一個境界。例如大跨音程的樂句被Jonathan
Kreisberg發展到一個極致,多聲部的移動被Gilad Hekselman玩到另一個極限,聽起來非常“out”的和聲則常常見於Lage
Lund的彈奏。
伴奏:他的伴奏可能和他也非常擅長鋼琴有關(聽聽【The Next Step】的同名曲“The
Next Step”中的鋼琴…),可以在最上聲部有很平順的leading
line,也有一些很percussive的彈法。特別是他沒有鋼琴的狀況下幫自己伴奏時,非常能填補空間(【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 “All or Nothing at
All”、“Zhivago”)。這樣的彈奏使得吉他手更能夠立足在樂團中,使得現在許多管樂手得以「棄鋼琴從吉他」。感謝Kurt讓更多吉他手有飯吃!
作曲:
作曲上,Kurt有些受到傳統影響,卻用新穎的方式呈現的曲目,例如【The Enemies of
Energy】中的“Cubism”實質上是在玩Coltrane Changes,卻用各種代理、轉位和弦取代。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的“East Coast Love Affair”也玩了許多大三度minor和弦的連接。【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的“Flute”在即興雖然以E pedal貫穿全曲,上面的聲部卻也玩了一些大三度的合聲行進。
Kurt
也很擅長運用一個聲部(通常是最高音)當作pivot point變換下面的和聲,例如“Zhivago”就大量運用這樣的技巧,或是“East
Coast Love Affair”半音上行的片段。此外,Kurt也喜歡結合上面的技巧,用旋律線的leading
tone為出發點連結底下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例如“Zhivago”幾乎是五聲音階下行的樂句,配上順降卻彼此間沒有明顯關聯的和弦後變成完全不一樣的
聲音。“A Shifting Design”也是藉由旋律聲部的移動以及部分同音反覆的片段來銜接和聲。
其他像是不規則的和聲節奏、曲式設計也很多。不過雖然當代爵士樂非常多人玩奇數拍,Kurt倒是很少玩就是。
在音樂生涯中,Kurt在地位上的建立絕對是離不開Mark Turner的。他和Mark Turner合作的專輯包括他自己的【The Enemies
of Energy】、【The Next Step】、【Heartcore】、【The Remedy: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以及Mark Turner的【Yam Yam】、【Dharma Days】、【Dharma Days】、【Ballad
Sessions】和【In This World】。除了這個經典組合,他和鼓手Jim Black、薩克斯風手Andrew
D’Angelo、Chris Speed共組的「Human Feel」也是很棒的自由即興樂團。
09年的【Reflections】發
表之前的一段時間是他回歸三重奏編制的開始。在這個編制中,他偏好演奏standard而非自己的創作。據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作品都需要有一個專職顧和聲
的人(例如和薩克斯風的四重奏中的自己,或是有鋼琴)。但是他非常鋼琴手思維的演奏方式讓這些standard有了非常不一樣的聲音,用許多豐富的和聲串
起旋律線。聽聽他在第一首“Reflections”中的表現,完全就是一個鋼琴手來演奏的感覺。雖然此輯多是中慢板的曲目,但是現場他也經常演奏
“Inner Urge”、快速的“Along Came Betty”、“Milestone”、“Nica’s
Dream”等熱血沸騰的曲子。而Youtube搜尋一下應該也可以找到很多他在這些曲目中安排的精采前奏。
關於Kurt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今天就到這吧。一起來期待星期日的音樂會!
(註1)當然還有70年代的Allan Holdsworth、80年代的Mike Stern等,但是影響力遠遠不及三巨頭。
(註2)Pat Metheny其實是用delay的效果將乾溼訊號疊加弄出類似chorus的聲音。
(註3)其實根音、五音、九音這樣五度上疊的大跨音程樂句並非Kurt首創,Jim Hall在專輯【Trio Live】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的前奏就是個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