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Alban-Lotz Quintet

2015/11/6 @ 文水藝文中心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下半年爵士新作品精選,清新亮相!

2015年的下半年,我同樣在兵荒馬亂、焦頭爛額中度過了。不過還是沒有忘記給個下半年的精選專輯清單讓大家參考!此外,在下一期的【爵式生活誌】,我會更詳細地和大家討論我心目中的2015年Top 10爵士專輯!! Amir ElSaffer - Crisis 小號手Amir ElSaffer是伊拉克父親和美國母親所生,他的作品也同樣尋本溯源地演奏中東色彩濃厚的聲響。鼓手Nasheet Waits的鼓技十分有震撼力,是我下半年最喜歡的作品。 Randy Brecker - Randy Pop! 小號老爹Randy Brecker審視從70年代迄今的流行音樂旅程,非常推薦!詳情請見我在KKBOX的文章:https://www.kkbox.com/tw/tc/column/reviews-54-2186-1.html Maria Schneider - The Thompson Fields 師事於Gil Evans、Bob Brookmeyer兩大編作曲超級大師,Maria Schneider的大樂團也早已是當代經典。今年的作品同樣豐富、纖細、層次變化多端。 Pat Metheny - Hommage a Eberhard Weber 由 吉他手Pat Metheny擔任主要編曲和製作,向他70年代的老夥伴德國貝斯手Eberhard...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一分鐘搞懂調式(Modal)爵士

by 林華勁 自 咆勃到硬式咆勃一路走來,爵士玩家們的遊戲主軸就是挑戰各種調性二五和弦行進的迷宮。在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端出專輯《Giant Steps》後,這個遊戲來到魔王級的關卡。迥異於自標準曲以來的四度和弦行進,Coltrane在此輯的同名曲”Giant Steps”和”Countdown”設計的「Coltrane Changes」以大三度分割五度圈的概念上下繞行,為和弦密集串接的作曲方式帶到超高難度境界。 為 了清楚的用旋律交代和聲走向,密集的和弦串對於即興者的旋律發展來說其實造成相當大的障礙。此時,鋼琴家/理論家George Russell的著作《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開啟了一個新方向。此書的精神在於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和弦,不再僅僅視為功能性作用,而可獨立對應至不同的音階,讓和弦擁有更豐 富的聲響。小號手Miles Davis嗅到風向改變的時機,其號稱爵士樂迷荒島唱片第一名的專輯《Kind...

一分鐘搞懂硬式咆勃(HardBop)爵士樂

by 林華勁 有 些人認為硬式咆勃〈Hardbop〉的緣起,是因為當時爵士樂環境為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Dave Brubeck及酷似電影明星James Dean的Chet Baker等白人酷派樂手霸佔的情形下,黑人音樂家所做出的反思。撇開種族方面的社會學論調來看,其實硬式咆勃的基本精神和酷派爵士類似,都在於擺脫咆勃 時代過度強調個人即興及炫技的思維。 硬 式咆勃在音色表現上深受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的影響,有著抖音、滑音、顫音的濃烈表情,以及音量起伏大的激昂表現,節奏組也多半以非常具驅動力的搖擺感鞭策即興者前進。許多音樂家開始 嘗試自行創作,特別是黑人音樂家喜愛回歸黑人傳統,置入諸如靈魂、藍調、福音、進行曲的元素,甚或結合當時和早期節奏藍調息息相關的Boogaloo舞曲 風格,而有”Blues March”、”Moanin’ ”、”The Preacher”、”Sidewinder”這些作品的出現。誠然,這些元素形塑樂迷們熟知的硬式咆勃風貌,但是真正成就硬式咆勃的藝術性創作,應是音 樂家開始大量自行設計的和弦行進和特殊曲式。非功能性半音上下行二五和弦連接以及降二代五和弦行進,雖在咆勃時期即已經出現,但更廣泛被運用在硬式咆勃經 典名曲如”Moment’s...

一分鐘搞懂酷派(Cool Jazz)爵士樂

by 林華勁 在 咆勃爵士樂發展近十年後,過於強調個人表現、機關槍式不停歇的演奏模式,以及多以現成曲子的和聲架構重寫旋律的作曲手法,開始讓一些音樂家感到疲乏,進而 思索用自行設計新曲及編曲技法來為音樂帶來起承轉合的手法。這樣的概念,延伸出後續的兩大流派:酷派爵士〈Cool Jazz〉以及硬式咆勃〈Hardbop〉。   概 念雖然接近,但表現形式的不同讓兩種音樂有著不同的面貌。其中,酷派爵士在音色上的表現受到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影響甚鉅,傾向減少誇張的表情如抖音、滑音、顫音等,而以較「直」的方式來演奏。節奏組亦多以安靜、小音量的伴奏形式為主。酷派樂手多具備扎實 的咆勃基本功(請聽Stan Getz在專輯《For Musicians Only》單挑Dizzy Gillespie和Sonny Stitt兩大咆勃天王),但在咆勃音樂的基礎上更強調即興發展的旋律性,並精挑細選用音而悖離咆勃樂流於掃射欠缺思考的手法,則讓酷派音樂家的音樂更易 於為人所接受。 1949 年小號手Miles...

一分鐘搞懂咆勃(Bebop)爵士樂

by 林華勁 咆 勃爵士樂是爵士樂由通俗音樂邁向藝術形式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當代爵士樂的根基。「咆勃」二字是對應於英文原文「Bebop」音譯而來。但Bebop一詞本 身,亦是狀聲詞,所狀之聲乃是黑人歌手用擬聲唱法(scat)以無意義的語詞所吟唱的旋律。這種新型態音樂剛在40年代興起時,據聞一名記者在聽到咆勃小 號名家Dizzy Gillespie以擬聲唱技哼唱旋律,即將他們演奏的音樂以狀聲形式取名為Bebop,咆勃之號就此定下。 簡 單來說,咆勃音樂是對於大樂團搖擺(Big Band Swing)風格的反動。大樂團人數眾多,仰賴編曲分配每個團員的責任,卻對樂團中的個人表現造成限制。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因而思考以小編制、減少編曲的方 式來除去枷鎖,盡情展現個人樂思。他們的靈感來源主要是在大樂團時期曾致力於實驗嶄新即興手法的先鋒,諸如鋼琴家Art Tatum、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Lester Young等。於是在紐約市52街的爵士俱樂部Minton’s Playhouse裡,幾位年輕的「爵士研究生」如薩克斯風手Charlie...

一分鐘搞懂爵士樂

By 林華勁 爵 士樂是甚麼?又該如何聆聽?相信這是多數人心中存在已久的疑惑。由於爵士樂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要給予一個明確定義,確實不是容易的事。音樂如同語言一 般,在發展和演進中依舊保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要如何定義爵士樂,實在無法與它的歷史脫離關係。簡單來說,爵士樂是歐洲的和聲概念與非洲的繁複節奏,在北 美大陸相遇後的產物,並不斷與其他類型的音樂融合激盪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依序探討幾個爵士樂常見的元素。 (一)即興(improvisation): 美國非裔族群喜愛在簡單的曲式上進行即興,早期以藍調(Blues)與受歐洲古典和聲影響的散拍樂(Ragtime)及百老匯音樂劇的曲式和聲做為基本框架,旋律則作為演奏素材來即興,逐步建立爵士樂獨有的語彙。無論在整首樂曲中佔的比例多寡,即興係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爵士語彙: 爵 士樂依據發展的過程,塑造它獨有的「單字」和「文法」。40年代的咆勃(Bebop)爵士傳統藉由大量半音繞行、延伸音運用,來清楚交代和聲行進的走向。 60年代的調式(Modal)爵士回歸音階的概念,但以四度和聲、五聲音階的搭配與其他各種音程的排列為主軸,迥異於其他類型音樂中以順階、三度音程、順 階五聲音階的樂句表現方式。自由爵士(Free...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吉他手Bill Frisell的大樂團之旅:Bill Frisell/Michael Gibbs/NDR Big Band《Play A Bill Frisell Set List》

做為一個爵士蒐集狂和爵士吉他手的交集身分,「大樂團演奏吉他手音樂」的作品是我格外感興趣的一個類別。Pat Metheny有Bob Curnow's L.A. Big Ban為他編寫《Music of Pat Metheny and Lyle Mays》;John Scofield有Vince Mendoza率領的Metropole Orkest邀演的專輯《54》,也有德國編作曲家Mark-Anthony Turnage邀演的《Scorched》;Mike Stern則有丹麥的DR Big Band邀演的《Chromazone》;即便年輕一輩的Kurt Rosenwinkel也有葡萄牙的Orchestra de Jazz Matosinhos邀演《Our Secret World》。就吉他巨星來說,獨獨Bill Frisell在這個項目始終缺席,不免讓人感到遺憾。 樂迷的渴求,他都聽到了!Frisell這不是來了嗎?著名的大樂團編作曲高手Michael Gibbs和Frisell和德國的NDR...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2015上半年爵士新作品精選,火辣出爐!

2015年的上半年很快的過去了,我的生命也持續地燃燒中....不過在此還是來談談這個年度目前為止聽到的佳作!!但是啊,看完以後如果有聽到很棒的、真心喜歡的......千萬去買正版啊!!! Petros Klampanis - Minor Dispute 之 所以會知道這位希臘籍,在紐約打滾的貝斯手,是因為他的第一張作品《Contextual》就找了我現正熱愛的吉他手Gilad Hekselman參與錄製。他非常喜愛採用弦樂的編制,這張新專輯也不例外,而鋼琴手Jean-Michel Pilc的加入也替專輯帶來非常震撼性的演出。Petros很喜歡像是樂章式的寫曲方式,每首曲子都會有多個段落的起承轉合。第一首曲子"Minor Dispute"在非常旋律性的第一段與非常律動性的第二段交錯,Gilad在兩個段落分別以原音和distortion演奏,尤其是第一段的搭配他 legato的彈奏,氛圍非常契合。"Monkey Business"則非常有以色列那掛的風味,在快速的三拍段落後,只剩弦樂四重奏的部分超級好聽。緊接著的六小節4/4又轉到完全不同的節奏律動,是個 十足驚喜的轉折。此外還有Gilad在前年的專輯《This Just In》原本就已很動聽的作品"The Marching Sadness",在Petros的弦樂編曲下更美了。這真的是一張非常非常值得一聽的作品,是我六個月來一直反覆重聽的佳作。 p.s....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爵士編作曲家/法國號/長笛手Gunther Schuller辭世

繼日前的自由爵士薩克斯風大師Ornette Coleman後,爵士音樂圈再損失一位巨人。創造「Third Stream」一詞的爵士編作曲家/法國號/長笛手Gunther Schuller以89歲高齡在昨日辭世。 Schuller 本身是古典交響樂團的音樂家,但是一直對當時發展中的爵士樂深感興趣。在認識了後來成為Modern Jazz Quartet當家編作曲者的鋼琴家John Lewis後,他透過Lewis結識許多當時爵士樂的先鋒人物,並參與了他的首張爵士錄音,同時也是張歷史級的重要錄音:小號大師Miles Davis奠定Cool Jazz派別名稱的經典之作《The Birth of the Cool》。據他所稱,專輯裡的"Moon Dreams"這首曲子編曲非常艱澀,在大家錄音許久始終合不起來的情形下,他自願跳出來邊演奏邊指揮,才完成了這個錄音。雖然未參與這張專輯的實際編作 曲,但Schuller卻也是讓成品得以問世的一個重要角色。 有 感於古典和爵士的不同魅力,他開始致力於將古典樂的豐富編作曲技巧與爵士樂的即興元素融合,並認為美國的兩大主流音樂(應該是指在當時...):古典樂和 爵士樂分別是First...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小號手Dave Douglas的Greenleaf廠牌歡度十歲生日

國內知名樂評家小威老師最近在「音響論壇」雜誌發表了小號手Dave Douglas的文章《風格百變多元的爵士小號手 Dave Douglas》的同時,Douglas所成立的Greenleaf廠牌也悄悄過了十歲生日!自Douglas在05年的《Mountain Passages》做為該廠牌的第一張發行作品開始,Greenleaf陸續發行Douglas的新作品。Douglas一直以來都喜歡用不同的編制創 作,但是他和薩克斯風手Chris Potter的五重奏始終最令我印象深刻。然而新廠牌的建立也象徵著「Potter時期」的結束,隨後的五重奏作品都由另一位其實跟Potter算是差不 多時間出道,卻到近幾年才逐步打下知名度的好手Donny McCaslin擔任。《Meaning and Mystery》和《Live at the Jazz Standard》是這個樂團非常棒的錄音,我尤其喜歡"Blues to Steve Lacy"這首有點mournful、卻又保有Douglas慣用的和聲手法的作品。而"Earmarks"這首略帶放克律動的節奏以及菱角分明的旋律的 曲子,則給整個樂團更多交換即興互動的空間。  而 順理成章地,McCaslin旋即也加入Greenleaf家族。正好McCaslin的加入也是他的音樂生涯的轉捩點。以往多以原音編制為主的 McCaslin在進入Greenleaf後連續推出《Perpetual...